(1)
早起的名人很多。
村上春树,四点半起来写小说;
李嘉诚,常年在5点59分的闹铃响起后起床;
王健林,每天4点起床,一张关于他一天的行程单让大家见证了他的忙碌;
蒂姆.库克,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员工会经常在凌晨4点30收到他的邮件。
这些人的成功不一定是因为早起,但早起不仅在时间维度上拓宽了可能性,更是体现了高度的自律。人嘛,越自律,越自由。
早起的价值毋庸赘言,早起的方法才是我们要去解决的。
(2)
我曾经特别坚信,要想做成一个事情,要有巨大的恒心和毅力,相信坚持的力量,这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
在早起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就要靠恒心和毅力来完成。
于是乎,在我上大学以后,就和早起的斗争持续重复着如下模式:
不能再颓废下去了,好,那就从早起开始改变自己吧;
摊开纸张,严肃认真的列出计划,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这一个月坚持每天6点前起床;
哇,好开心,好兴奋啊,感觉人生就快要在早起中走向巅峰了;
第2天,不错啊,连续完成了早起,杠杠的,只是怎么感觉一天都好困啊;
第3天早晨,闹钟响起的时候,内心有两个声音在对话,头脑说,该起来了,身体说,还好困啊,要不再睡5分钟吧。身体总是不费太大的力气就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3天的白天,头脑陷入无助之中,尤其是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缺乏恒心和毅力,感觉自己很没用,消耗一部分头脑的心力之后,头脑终于振奋精神,明天一定要早起;
现实是,头脑的决心在身体声音的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但是,头脑始终相信明天可以早起,每天睡觉前都会调好闹钟,有时甚至调好几个,遗憾的是,头脑始终没有胜利过。于是,很长很长时间,自己都陷入了早起未完成,自责,晚上振奋调闹钟的循环中。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不够。但是,我错了,关键是自己的认知层次还太低。
(3)
2017年,各种早起打卡软件风起云涌。
我也加入了微信中的“小来早晚安”打卡,一群人一起打卡,抱团前行,每天记录打卡时间,通过你比多少人早起的显示,引入竞争,刺激更多早起,让早起变得有成就感,并且让早起变得有迹可循,还有每日金句的刺激。
这种打卡方式不错,比起当初仅仅依赖自己决心的力量要强大了很多。
我通过这种方式断断续续打卡了100多天,一开始还很不错,但最终还是无疾而终。
究其原因,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更大的拉力促使自己完成早起,所以,比起之前一个人默默的靠恒心毅力早起要好了很多,但是,时长一长,习惯并未养成,反而,因为这种关系的弱约束性,最终,仍然无法对抗身体懒惰的天性。
(4)
早起之路,始终是我的追求。
2018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个“早起+行动营”的微信群,这个微信群,有两个重点:一是在公众号里缴费打卡,金额不多,每人7元,打卡时间为4—7点;二是在微信群里结同桌,同桌之间约定打卡时间、留电话,并且相互微信签到和电话提醒。
在这个规则之下,一开始效果很好,我连续多日都能做到早起,并且和同桌约定打卡。
但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对方的意愿并不强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这次的早起,比起之前又有了一点进步,通过交钱,利用了损失规避的心理作用,问题是钱太少了,效果不佳,在关系的建立上,链接了强关系,实现了承诺,但是缺乏稳定性。
(5)
2019年3月,这次我真正实现了早起。
一位想要自己早起网友牵头建了一个早起群,规则如下:
6:00早起群游戏规则如下:
自愿参加
每人交纳100元游戏基金
活动时间(5月5日-30日)
活动期间,每天早上4:30-6:00之间
发“穿好出门衣服”“坐在非床上”的照片(可美颜)到本群,必须睁大眼睛
同时截图手机的日历面到本群(以便确认是当天的照片)。
在群里发文字告知,你早起后要做什么事(比如:我今天早起做课件)
迟到者一次(6:01算迟到),淘汰出局。若想继续参与游戏,再交100元游戏基金。(或不玩了,可在群里默默围观)
奖励机制:活动期间,必须每天完成6:00前打卡,最后胜出的所有人,均分所有的游戏基金。若没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所有游戏基金原路退回(我觉得不可能)。
本次活动规则有未完善之处,补充解释权再投票完善。
最终通过这个规则,我做到了早起,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近3个月。
早起,正在持续改变我的生活。
(6)
复盘整个早起历程,这是三层认知的变化:
第一层,我坚信依靠恒心和毅力能够完成早起,如果不能完成,那就是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不够。
这一层的认知的背后,实质是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对抗,或者说是头脑思维和情绪思维的对抗。
头脑层面,想要早起,认为自己只要想做,就能做到,但真正到早起的那一刻,在身体层面,或者说在情绪层面,都是不愿意,毕竟多睡一会,是再正常不过,情绪的力量远大于头脑的力量。在这一层,理性思维完败。
第二层。理性思维引入关系的力量,不再独自对抗,比如后面采取的每日打卡,交7元早起基金,互相叫早等方式。
遗憾的是,理性思维拉开的力量存在几个问题。
比如:小打卡,这股拉力不错,但是,时间一长,就容易放松,能量不稳定。
交7元契约金的方式,其实这股力量很强大,可惜对它不够重视,底层逻辑很好,但力量与金额成正比,结果金额太少,便力量不够。
和他人约定好叫早,这是理性思维拉来的关系建立,在关系上建立了承诺,这股力量也很强大,遗憾的是关系不稳定,一旦关系断裂,最终承诺的力量就消失了。
第三层认知。很简单,用100元的扣罚解决早起问题,这是“损失规避”的心理。
这层认知的背后逻辑是,理性思维拉来了另外一个情绪的力量帮忙,来对抗早起那一刻的惰性情绪。
这股情绪的力量叫做“损失规避”。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情绪力量。
其实,我们很多迫不得已完成的早起,都是这股情绪的力量在发挥运用,比如为了赶航班,为了赶去上班,我们哪怕再困,都能毫不迟疑的做到早起。
100元不多,如果这股“损失规避”的力量不够,就多加钱;如果没有这样的早起群,也可以在某一群里以承诺发红包的方式搞定。
(7)
情绪力量强大,它不该被控制,而要被理性引导,并在理性的成长上发挥重要的推动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