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跟大家分享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电•道金斯的《基因之河》,提到了复制因子,已经在生物体内的表现形式-基因,以及它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体。
基因像一条河流一样,在绵绵不断地复制、建立分支,现在已构成了一条比亚马逊河流还要庞大的河流网络体系。生命体在基因的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保留了有益的进化,自然淘汰了无益的进化。基因就像一本生命体建造使用说明书一样,不同的细胞取其相对应的基因编码复制自身,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细胞种类,有负责观看外物的视网膜细胞,有负责运动的肌肉组织细胞、有负责抵御外敌的免疫细胞、有负责传递氧气的血红蛋白细胞、有负责有负责为大脑思考传递信息的神经元细胞、也有为传递信息提供养分的神经胶质细胞,每个细胞都在分工合作、共同组建的生命体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逐渐地,大脑细胞组成的生命体有了意识,创造出来了语言,进而产生了文字,这是另外一种有别于基因的编码方式,同样具备复制因子的属性,于是道金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因(Meme),也有翻译成觅母。相信有些朋友之前也听说过,今天我们就再来解读下这个概念。在《基因之河》这本书中,是这么提到的:
事实上,有可能人类文化已经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复制炸弹,并携带着一种全新的自我复制实体——模因。模因正在文化之河中以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方式不断增殖。模因是指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基本单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学中的作用。模因包括任何可以被复制的文化和传统、想法、观念、行为等,能够通过社会意识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演化。这有些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其中一些更适应环境的“模因”会优先传播和存在,而不适应环境的“模因”则会被淘汰。
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延续下来了,是不是说明中国文化内核的模因具备更好的适应性,以至于人人口口相传、但观点一直在继承、发展、进化。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文化,以统为大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生生不息,是不是像极了基因复制里面的减数分裂,不在近亲中繁殖,而是增加多样性,才能增强复制的健壮性,以及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的很多观点,是不是也来自于我们日常所看、所听、所学得来的,这就像基因的复制一样,从别人的意识中复制到了自己的意识之中。为了不被某种观点、看法所局限,我们是不是需要博彩众长,不设限地接受各种模因的复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复制也是需要擦亮眼睛来甄别的,博彩众长,而不是众短。我想需要有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也就是价值观,这些培养是从小时候的家长言传身教、学校教育中习来的,这种初始的模因传播很重要,相当于打地基、小树苗的树干生长。
模因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新的结合,或许两个本不相关的知识一结合,就产生了新的变种,这就像基因的进化一样,自己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写下来,汇入模因之河中去源源流淌,让其自我进行复制和发展,后面这个新观点也就有其自我的发展路径了,未必就完全属于最初那个创造者的了。传播也是在不断进化、进化。就像解读《论语》的版本有千千万,谁解读得好呢,见仁见智。
所以,大家有什么观点看法,尽管说出来,写出来,汇入这模因之河中,见证它的蓬勃发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