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这本书,推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书的主题都是围绕人展开的,通过推理般的逻辑告诉人们其本后的真实状况。
本文仅是书中的部分摘抄。
第一章 : 基本的划分
- 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第一点,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第二点,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和所有意义上占有物。
第三点,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至于每个人囿有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有直接活在自己意识之中。
- 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中,因此变化无常,但是主体部分就是我们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变的。
- 一个人可能得到多少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一个人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地限制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 我们的幸福是多么取决于,我们自身,既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我们通常却只考虑运气,只考虑所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 出自完全健康和良好体魄的宁静与愉快的脾性,清晰,活跃,深刻和正确的理解力,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
第二章 : 人的自身
- 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
- 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造成的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了无聊
- 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面寻求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可靠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
- 为了应付无聊,人们就易于寻找一些琐碎的、微小的、随意和暂时的动因,以试图刺激意欲并以此刺激智力活动起来,因为智力的任务就是去发现、把握动因。
第三章 : 人所拥有的财富
- 幸福教育家伊壁鸠鲁把人的需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人的,天然,和迫切的需要。
第二类需要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是满足性欲的需要。
第三类需要,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是对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 - 一个人在拥有财富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绝对数量的财富所决定,而取决于某一相对的数量,由这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富。与他实际拥有的财富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 我们感到不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 对于像人类这样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财富比起任何其他别的东西,都得到人们更多的和更多真诚的,尊重,甚至崇拜,这是毫不奇怪的,甚至权力本身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
第四章 :人所展示的表象
- 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称赞,是不尽喜形于色。只要某种称赞在一个人所自许的范围之内,那么,就算他人的称赞明显是谎言,他仍然会很高兴。如果他们的虚荣心受到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伤害,或者在受到别人的轻视、冷落、怠慢时,都肯定会难过伤心,很多时候还会感受到深刻的创伤。
- 只要荣誉感建筑在这一人性之上,那么它(虚荣心)就是道德的代替品,就会有效的,有益的,促进很多人做出良好的行为。但是,对人自身的幸福而言,首要对于与幸福至关重要的平和心境和独立自主而言,这种荣誉感所产生的更多的是扰乱和不良的作用,而不是有益的效果。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是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 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隘,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论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 但我们看到,人们毕生不息奋斗,经历千难万险,所争取到的几乎一切,其最终目标就是以此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 所有的荣誉毕竟都是基于实用利益的考虑。
第五章 : 建议与格言
泛论
-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说: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上面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 伏尔泰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真正实在。
- 所谓的幸福生活,应被理解为比较少不幸的生活。
- 一个人所能得到最好的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愉。
- 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标准,如果达到一种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因为其他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 由此可以推论,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的,因而虚幻的东西,付出肯定的,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如果人们遵循我在这里讨论的规则,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以及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能多少有所收益,并且我们的生活计划越少受到因追逐所谓的肯定性质的幸福的幻象,所带来的打扰,我们的收益就越多。
- 无论如何,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体验到和明白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只能从远处看得进,一旦走进,就消失,无影无踪,而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可以直接感受到,用不着幻想和期待。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 一个人的一生越有价值,又有意义和计划,越具有独特的个性,他就越有必要不时的认清楚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
- 我们的行事就只能总是遵循我们那固定不变的性格构成,受着动机的左右,和我们能力的制约,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事自始至终都有其必然性,在每一时刻都做着我们那一刻认为合理和合适的事情
-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位你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
- 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这是因为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但在思想里却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现时包含了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唯独就在这一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愉快的,迎接现在时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个,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实,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赶走了美好的性,在时光或任意践踏它,这可是彻头彻尾愚蠢的做法。
- 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待和要求,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上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因为要觉得现时乃至整个一生,还可以的话,精神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 在我们的苦、乐方面,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的意识所充满的和所关注的是什么。
- 促使人们热衷于与人交往的原因,就是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和无法在孤独中忍受自己,他们内心,厌烦和空虚也驱使他们,到外地旅游观光。
- 我们的生存从本质上就是不停歇,不安的,因此,完全的禁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
- 持久的享受和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停滞和静态。会让人无法忍受,排除障碍和困难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到人的存在的乐趣
我们对待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 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顺当,具备相当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是最好的,预见能力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和损失,宽恕则免除争吵和斗争。
- 我们无法看到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在其他人身上只能看到,与这个人自身同样多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智力,去明白和理解其他人。
- 大部分人都是那样的主观,根本上他们除了对自己以外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兴趣
- 一个人可以忘记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他的本性。
- 人们的观点,想法和行为态度,会随着自己的利益而迅速的改变。
- 借助持之以恒的习惯所进行的自我训练,总是某种来自外在的约束,人的天性从来没有完全停止对此的抗争。
-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隐藏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掺杂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
- 显示自己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的指责别人如愚蠢和无能。并且一个本性庸俗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对立面时,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而秘密煽动这股情绪的就是他的嫉妒
- 这是因为虚荣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感更甚于其他的快乐,正如我们每天都看到的,但获得这种快感的途径只能是把自己与别人作一番比较。
- 如果我们不曾夸大的看待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并因此怀有某种不相称的自大和高傲,与此同时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人内心对他人惯常的想法和评判,对他人的侮辱我们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因为侮辱无非就是别人表现出的轻视和蔑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