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
这是一本初版于1985年的书,从年代上来说,还在讨论电视娱乐泛滥的它已经远离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很显然,现今电视已经逐渐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者尼尔·波兹曼对媒介深入地研究观点直到今天都是极具意义的。
所以,读这本书需要带着极大的耐心和综合思考力,尤其是书中很多例子涉及到的都是美国电视界的热门内容、名人政客、宗教等,对不熟悉美国社会及变迁的读者实属不太友好。
尼尔·波兹曼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电视本身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即电视如果作为娱乐工具的一种,并且人们也只认为它是娱乐的话,那么它的话语权就不会太重,但当时社会出现的问题是,电视渗透到了政治、教育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已然被人们认为是权威的表现,并且反作用在影响思想文化的发展——“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也就是说,原本仅供娱乐的电视节目,却把政治、教育、宗教等全都变成了娱乐。
而发展到今天,虽然智能设备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显然的是,娱乐也已经无处不在。
1、躲躲猫的世界
电视让信息变得源源不断,但离生活越来越远。“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如今,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我们能时刻知晓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故事,我们拥有大量过剩的信息,但对行动却毫无益处。就像我们能知道大草原上的动物是怎么捕食的,知道皇室的哪个公主生病哪个王子结婚,知道哪个明星结婚了又离婚——但这些信息,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又有什么用处呢?“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为了让这些没有意义的知识显得有用,电视还创造了一种“伪语境”,比如纵横字谜,比如“欢乐问答”……他们“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并且“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也就是你购买什么产品,了解什么技术其实都来自于它,“通过电视,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电话设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买什么磁带和杂志,以及听什么广播节目。”而这种通过电视看世界的方式,会让我们不再有质疑,“对于自然真实的东西就会变得熟视无睹”。
如今,智能设备已经取代了这个“元媒介”的地位。我们使用的产品,书店里畅销的书,卖座的电影,甚至旅行目的地……等等信息源都来自于互联网,再看看时下动不动就爆火的“网红款”,有多少人能区分出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东西?抑或只是为了看起来跟别人一样或者获得一张能在朋友圈发的照片?
我们正在因为过度关注于那些多余的信息而忽略身边真实的东西。
2、娱乐业时代
“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所以在电视所提供的内容中,“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在电视上,人们更希望能看到的是姣好的面容而不是深刻的思想,而交流的内容也由图像取代思想——人们显然更关注中看的外表、名人效应和电视广告。而又因为电视前聚集了足够多的观众,不管是哪个行业,如果要吸引足够多的人,都只能通过电视,就会演变成“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
而这一点在我们这个时代更是被极大地放大化了:不经过美图或PS就不会发布的照片,只靠一张脸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就能吸粉无数的偶像,……我们甘愿为好看的外表付出更多的费用,并且也因为好看而选择性忽略更本质的缺陷。
追求美本身没有错,但因为凭借美貌而丢弃思想,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了。
3、“好……现在”
这是一句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新闻节目的话,“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再残忍的谋杀,再具破坏力的地震,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只要新闻播音员说一声’好……现在’一切就可以马上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并且为了使用电视图像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播音员本身也必须有一张姣好的、能被人们“信任”的脸,形象甚至比表达的内容本身更重要。“好的电视新闻要一切以简短为宜,不要让观众有精神紧张之感,要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制作新闻节目的奥义: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须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而这样越来越多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短信息”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我们似乎知道很多事,但却对很少的事能知道个所以然,这样高频且不具备系统性的信息,大脑很难记忆,新闻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娱乐形式。“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样一看,如今短视频的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说互联网早期的娱乐还来自于各种段子——有一些段子还隐藏着深刻的隐喻和暗讽,那么短视频这种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与理解,更纯粹地视觉享受且不需要连贯性的娱乐显然更迎合大众。
并且对于人们不再需要新闻真相这件事,前段时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就是最好的例证。国内媒体回顾当年的英雄事迹,讲述今日灾后重建的美好,一片祥和。没人还记得也没人敢记得那些至今未公开的灾款去向,也不会去看外媒正在报道那些艰难维权的人们——我不否认是有很多势力想煽动中国民众,可是难道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官员腐败到什么程度吗?就算不说外媒,就放一个大家能访问到的新闻:汶川地震被树为典型的3位官员,均落马被查——“正是这样一名看似工作勤恳的领导干部,却利用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而大肆敛财。其在汶川的十年,正是判决书提及的贪腐时间。”寥寥几句,却能触目惊心。
我们身处在一个幻象中,却还觉得这就是真实。“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沃尔特·李普曼。”
4、走向伯利恒(耶稣的出生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毫无疑问,宗教也在电视上变成了一种娱乐形式。因为不同于举办仪式时固定的场所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随时调换节目,并且他们在电视节前也可以不受约束地做任何事——即使有些是在正式场合不会被允许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怎么吸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变成了第一要务,“只有给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你才可以得到市场占有率”,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宗教信条,因为“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并且,电视上传教士有血有肉的形象显然会比上帝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海中”,那么最终吸引教徒来的,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5、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和宗教一样,政客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同样要在电视上取悦观众,并且相对于去了解复杂的政治经济政策来说,那些性格、家庭生活和风格在电视屏幕上表现出色的人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对美国政治制度了解得甚少,这一章节实在无法理解太多内容)
6、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电视教育节目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更简单、更有趣的娱乐内容,自然比枯燥的书本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也让父母减少了他们因为不能或不愿限制孩子看电视而产生的负罪感。但是“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换句话说,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而没有前提、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电视教育节目却仅仅只能鼓励孩子们热爱电视,热爱娱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西塞罗。”
关于这一点,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我们是深有感触的。甚至不需要电视娱乐节目,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在制造一个个读书机器——考试时需要掌握的课本上的内容是比掌握学习这件事更重要的,并且现在的上一辈普遍都鼓励年轻人适应现实,至少应该要“和别人一样成功”、“和别人一样结婚生育”——这大概也是因为上一辈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毕竟“成为自己”听起来就非常不合群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试错和学习能力,相比起来,不经思考的统一标准化显然要简单得多。
7、赫胥黎的警告
“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我一直认为“今日头条”那句“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slogan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看到的整个世界都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话题,我们就会逐渐觉得全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观点……那或许才是真正的“楚门的世界”,而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下,如果我们依然只沉浸于无尽的娱乐而不再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话,这种现实是有可能真的会实现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而这一点,在互联网越来越廉价和便利的今天已经开始出现了——网络暴力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可怕,自媒体的兴起让“新闻”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良莠不齐,民众需要的不再是真相而是一段段仅供他们表达情绪的娱乐,他们甚至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看法,会用各种振振有词的荒谬言论攻击他人,导致真正发声的人反而在日渐沉默。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同样不现实的是干涉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
所以,其实论述了这么多,我们对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电视时代开始广告商们就已经明白他们需要知道的不是产品有什么好处,而是购买者有什么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的购买和支持,电视一直都在不断取悦观众,而科技发展到如今,我们似乎已经开启了每个人都在取悦别人的时代。
如果说电视还可以被关掉,那么移动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即娱乐,娱乐即生活,就算我们不直接从互联网上得到某个信息,也会通过其他人得到它。
如果说一种娱乐方式会被什么淘汰,那必然是另一种娱乐方式,一种更全民化的娱乐。
但时代已发展至如今,倒退回去是不可能的,那些整天呼吁人们放下手机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已经无法改变,不如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和利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