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
抛开姓字名谁、职称头衔这些标签符号,“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把它归入哲学范畴。
说真的,这个问题及其衍生的相关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站在北京西直门地铁站的站口等朋友。我仔细辨认着从地铁站里涌出来的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唯恐错过熟识的那张。或许是专注的时间有点久,突然间觉得自己有些恍惚,心头突然涌上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感觉就像望着一个非常熟悉的方块字,看得久了,突然就不认识它了。
我看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每一张都不一样,他们像潮水般向我涌来。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我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我知道,我只要上前走一步,也会马上被这人潮淹没。我如何才能被区分?才能让这世界知道“我是我”,而不是另外一个人?
当时,我能思考出来的结论就是:我有着这世间唯一的面孔,唯一的DNA,我是父母不可替代的女儿,是妹妹唯一的姐姐,是朋友的朋友里另起一行的那一个。这就是二十岁的我,给“我”所能找到的坐标。
可惜,这个念头在心头一闪而过,没来得及做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或许对于二十多岁的我而言,也只能思考到那个程度。
02 文字于我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在光阴的河流中又渡了二十年,不惑之年后的某一个瞬间,类似的问题再一次萦绕心头。
我常常问自己,什么的人生才是“我”最想要的?怎样活过才算不辜负“我”此生唯一的生命行程?
有一段时间,我感到非常迷茫,甚至是焦虑。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像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在走到人生终点、 “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会“ 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没有人能够给我答案,迷茫苦闷中,我只好去向书中求索,我想了解那些智者是怎样看待并度过自己的人生,也希望能借助前人的智慧弄清生命的本质。
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较为集中地主动读书,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读书。
有阅读,就有思考,有思考,就会产生看法和认识,就希望能够与人分享和共鸣,于是,我再次拿起笔记录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最真实的感觉。
虽然,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不能很明晰地完整回答,但我不得不承认,通过近几年的阅读和写作,我的内心平静、充实了许多。
我是个平凡的人,生得平凡,长得平凡,活过的半辈子也很平凡。我没有高大上的工作平台,没有超凡的才情和能力,能为这世界做的贡献有限。甚至我在这世界上的来去,除了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估计不会对这世界产生一丝涟漪。但即使拥有的是如此平凡的生命,我也希望能给这世界留下曾经来过的痕迹。
我们的物理生命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如何在这“有限”里,尽量扩大我们的生命个体与这世界所能产生的交集的体量?阅读和写作,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
通过阅读和写作,慢慢地,我不再那么焦虑,对生活也从容了许多,事情只要努力过,即使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能很快释然。
再比如,之前的我只相信科学,科学之外的都称之为迷信。现在的我,则更愿意承认,不管是科学,还是佛、释、道,那都是不同的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去相信,也可以兼而信之,也可以什么都不信,这都是我们的自由,这是我从文字中学会的包容。
关于阅读的方向,我目前更愿意遵从内心的召唤和兴趣,读不下去的书,不强迫自己去读,喜欢读的书,就恣意地去读。
关于写作,如把目前我写的字能称之为“写作”的话,只是我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表达,是我自己人生的某面镜子。目前,我对它暂无所求,不要求阅读率,也没有期望它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不为外物所役,自由地表达,自由地阅读,是我对文字(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的)目前的定位,也是人到中年的我送给自己后半生的礼物。
所以,在文字的天空中,我只愿做一只自由翱翔的燕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