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舅姑
“舅姑”指代的是公婆。早在战国时期,《尔雅·释亲》中就对这一称呼有所记载。
“舅姑”有时指代公公、婆婆,也可以指称岳父、岳母,可是古代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这要从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制度说起。相较于原始社会的同族婚姻,母系氏族开始了异性联姻族外婚。通常情况下,两个氏族中的同一辈男子与对方族里同一辈女子成婚,他们所生的孩子,女孩归女方氏族,男孩归男方氏族。下一代再结婚,就出现这种情况:女方的公公,是母亲的兄弟;女方的婆婆,是父亲的妹妹。所以,即使结了婚,人们还是习惯叫姑姑,舅舅。因而,古代公婆关系就成了“舅姑”关系了。
2. 足下
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又回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当年跟随他出逃的介之推不愿接受封赏,带着老母隐居到绵山中。
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来,不料介之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命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展,穿在脚下,每当他想到介之推时就看看脚下的木履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足下”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逐渐演变成表示敬意的人称代词。
3. 连襟
早在《尔雅》中就有关于姐妹俩的丈夫称谓的记载,其中称他们为“僚婿”。像“连襟”、“连袂”这样的叫法一般在书面上出现较多。在一些方言中,姐妹俩的丈夫又被称为“连桥”、“一担挑”、“连袂”等。
据这一称呼被用在姐妹俩的丈夫身上是从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迁移过来的。
杜甫作了首《送李十五丈别》,诗中用“襟诀连”形容两人的关系。此时的“襟袂连”只是说明两人关系好。
到了宋代,洪迈的堂兄官场很不得意,但是他却有个做节度使的姐夫,于是借姐夫之光,被推荐到京城任官。他才疏学浅,于是便请洪迈代写一封感谢信。洪迈便将两人的关系比为“襟被相连”,又说了些不胜感激的话。
自此之后,“连襟”、“连袂”一词便被广泛使用在了姐妹俩的丈夫身上,有时候一家姐妹众多的时候,各姐妹之间的丈夫也互称连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