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说,烦闷的时候写写东西,日子会好过很多,所以微博取名树洞,找个碎碎念的地方,而我,日记也记了不少,但如今的生活态度愈发浮躁,好像没有了提笔写上几页的平和和耐心,当初的自我疏导现在似乎不管用了。
这些话感觉是自己在矫情,反正,生活总要记录。
今天上海下雪了,2018年的初雪,身边是兴奋的南方同学,飘下第一片雪的时候就打开窗任由冷风吹进来,享受下雪该有的气氛;微博是各种段子手,最喜欢的一个莫过于“我们东北人见到南方下雪,就好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只是,诶你怎么瘦了这么多”,很喜欢前半段,多年不见的老友,是啊,还记得大学第一次寒假回家看到雪的时候,也是许久未见的老友突然得以见面甚至可以促膝长谈的感觉。如今,看着雪华落地变成一汪水,没有了当初吵着初雪要吃炸鸡啤酒的热情,没有了好好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的欲望,心中都是飞奔而过的段子……仪式感总要有,而仪式感的强弱大小和表现形式,似乎在随着年龄和圈子而改变。就好像昨天偶然间看到一个段子,“我问一个女CEO,是否知道最近的旅行青蛙游戏,她说,只是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了一篇关于《养蛙手游如何在青年女性中流行原因》,没有点开……”嗯,我要去看看我的蛙儿子回来没有,昨天他寄了两张和女朋友的合照。
云养蛙不得不说,碎碎念一番之后,心情平和了很多,不那么想吃薯条芝士焗饭和奶茶了……
应该可以再写一点,我的烦躁多来自于求知欲望与认知焦虑的矛盾。寝室最近断网了,同学说的对,应该抓紧时间看看书的,后面网好了就没机会了。所以昨晚抓起一本《皮囊》继续几个月前的进度,比较喜欢看杂文或者散文,对于长篇小说,还是缺了点耐心。《皮囊》这种深得我心,细碎而有趣的生活,平常而深刻的思考。那篇,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似乎刚刚回答了我的问题(题目貌似不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意思是这样)。我们要问问自己,生活中,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而我们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走向,似乎往往与其背道而驰,而这些,却会被我们自己用两个词去圆场——“梦想”和“责任”。说的真好,说的真对。就像蔡崇达继续说的,因为父亲的病,所以处于“责任”必须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生计”上,放在工作上,而这样,当工作出现一点变动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和恐慌。这些,跟自己产生了共鸣。我承认我是师姐说的那种“中间的人”,她的意思是上进又想有生活,整日放松又不甘心堕落。鸡血满满的时候,工作和学习是完全的中心,所以一被导师骂,一篇文章读不懂,一个方法学不会,感觉心理就会突然崩塌。除了暴饮暴食,并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终于看完了读罢,写罢,继续思考支撑内心持续平静的办法,无解。或许,等上海再次下雪的时候,会有新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