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人性的悲悯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人性的悲悯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作者: 阿代菇凉 | 来源:发表于2016-08-23 20:32 被阅读0次
    卡勒德·胡塞尼著 李继宏译

    对《追风筝的人》读后的一些感悟。非专业书评。文中稍有剧透。


    最近又重读了《追风筝的人》。

    记得高中的时候匆匆读了这本书,已经全然忘记书中确切讲了什么。只记得当时一口气看完,已近凌晨一点,觉得故事太惨,哭得稀里哗啦,难以入睡。

    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作品以倒叙的方式,说起了生活在阿富汗的阿米尔少爷(即书中的“我”)和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哈桑的故事。

    从小到大,哈桑都处处帮助和维护阿米尔,可是一次风筝比赛后,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时,被同龄人阿瑟夫堵住并受到了同性间的欺辱,阿米尔却没有勇气阻止。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终究产生了心结。

    由于战争和塔利班的侵略,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后来前往美国,并在那里定居,与哈桑、拉辛汗分离。

    直到有一天,阿米尔从年迈的拉辛汗口中重新得知哈桑的消息,得知哈桑其实是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哈桑和他的太太因为种族歧视,已被塔利班当街枪决了。拉辛汗对他说:那里有重回好人的路。

    阿米尔看了哈桑的信,终于鼓起勇气,回到了战乱中的喀布尔。阿米尔历经磨难,终于找回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并把他带回美国。

    1.悲悯的主题

    许多小说能成就经典,其实是文本中饱含了“悲悯”的主题内涵。即便一些作品以喜剧结局收尾,但它其中必然是包含了讽刺等写作特色。

    而《追风筝的人》能成为畅销书之一,不只关乎作品特别的写作背景,更是因为作品的情节一波三折。而最重要的,还是其中包含了悲情的特色,这首先才是读者最为之动容的地方。

    哈桑因阿米尔而被围攻为欺辱,阿米尔看到了那一幕,却没勇气阻止悲剧的发生。纵使他心中一直愧疚不安,但依然没有勇气把事实真相说出来。虽然他与哈桑从小玩到大,但他并不认为哈桑是他的朋友,甚至有时候也会对哈桑有些小恶作剧。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阿米尔才没有足够的勇气救下哈桑。这也许也体现了人性中一个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体现了人性的懦弱,体现了人性中的悲悯情怀。这一切,使得原本平静无波的生活泛起了涟漪。

    作品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物——阿瑟夫。和阿米尔、哈桑同龄的阿瑟夫,从小因为生活优渥,性格乖张,就欺凌与他不同种族的哈桑。他甚至和其他伙伴对哈桑进行了同性间不堪的侮辱。

    阿米尔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人被称之为“反社会人格”。长大后的阿瑟夫,成了塔利班头目,不仅处死了哈桑和他的妻子,还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走,并对索拉博进行欺辱和伤害。

    整部作品把人性中黑暗、暴戾、悲悯的一面展示给读者,不仅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让我们了解到战争下的阿富汗。普什图人曾经引以为傲的喀布尔已被战争轰炸的面目全非,无数人群流落街头,塔利班武装分子对人们进行大规模打骂、欺凌、屠杀。

    要知道,直到现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在阿富汗遭禁,连在《追风筝的人》电影版中饰演哈桑的阿富汗童星也受到塔利班的威胁。这部作品让不少人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纵使爱他的人依然爱他,但毋庸置喙的,时至今日,那里依然饱受着战争的威胁和迫害。

    文中的“我”(阿米尔),永远记得哈桑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是阿米尔的手足兄弟,尽管阿米尔没能帮助他,但他依然把阿米尔当作最亲密的人。

    目不识丁的哈桑心里明白,他们是喝同样的乳汁长大的。哈桑对阿米尔的这种忠诚,早已超越了仆人与少爷之间的关系。

    最后真相大白的结局,让读者都为之感动和落泪。也许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这样无法诉说的误会,生活好像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直到最后才让我们追悔莫及。

    2.心灵的救赎

    其实人生有时候好像一场梦,又像是一次轮回。

    阿米尔当初因为害怕和自己的懦弱,没能阻止别人伤害和欺辱哈桑的身心,这种内疚一直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他给自己做好了无数的心理准备和心里建设,终于要找回做好人的路:领养哈桑的遗孤索拉博。

    尽管这其中困难重重,阿米尔也因此身受重伤,但正因为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并把索拉博带回美国,他终于有了勇气,终于放下了隐藏心中多年的秘密,这是他对于自己心灵的救赎。年幼的阿米尔,没能阻止哈桑的悲剧;直到人到中年,终于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作品的后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阿米尔。在美国安逸生活了多年以后的阿米尔,终于背负起责任和勇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多地,从美国到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他踏上了找寻索拉博的路。找回索拉博,把他带离危险的地方,也许是阿米尔对哈桑的一些补偿,更是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洗涤。

    有时候生活由不得我们随便,它就是这么戏剧化,让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阿米尔终于明白年幼时,父亲对哈桑友好的原因。哈桑是伟岸的父亲曾经年轻时候犯下的一个错误,于传统的普什图人而言,阿米尔对于这点实在难以接受。

    但,阿米尔终究放过了哈桑,也放过了自己,他决心为逝去的哈桑做点什么。这是对曾经自己幼稚的行为的一些弥补,也是对二十余年来自己心灵深处的补偿。把索拉博从虎口中救出,并领养自己的“侄子”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

    这是阿米尔对哈桑的弥补,是对自己的心灵的救赎,更使全书主题得到升华。正是这一点,使作品重现出光明,使读者看到了美好的一面,感受到希望的曙光。作品的结尾,当阿米尔和索拉博重新追风筝,他似乎看到了和哈桑相处的从前。也许他追寻的不只是风筝,还有他和哈桑的回忆,更是憧憬和希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的悲悯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em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