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帮我赚钱的鲜肉不是好鲜肉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随着众多老基金经理的离去,以及年轻的新基金经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群体平均从业年限不断降低。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纳入统计的100家基金公司中,就任基金经理的人数共有1312人,但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在4年以上的仅353人,占比不过27%,现任基金经理中任职年限在2年以下的人数高达681人,占比达到52%,而2-4年的人数仅有278人,占比为21%。公募基金行业是越活越年轻了。”
文章很长,大意就是
1、基金经理“年轻化”趋势明显,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平均年龄,但是根据样本显示:年龄最大的基金经理53岁,最小的29,平均年龄为39岁。
2、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很多,平均每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产品2.2只,其中管理基金数最多的达19只。
喜欢投资主动型基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相信基金经理和他背后研究团队的专业度,能够为我们打理资产,获得更好的收益。可是面对那么多年轻鲜嫩的基金经理们,你们还放心吗?
投资水平一方面来源于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来源于经验的积累。纵使年轻的基金经理们背靠老牌基金公司,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可是在市场面前,是否能够保持冷静、清醒、敬畏、坚持、果敢……我不敢说都不能,可是我也相信华尔街那句名言“投资最难的地方不是了解公司的基本面,而是了解市场人性并战胜自己。”经验不够老道的年轻人真的能很好的把握市场的人性、控制自我情绪,看透市场运行本质,抓住情绪拐点吗?没有穿越过牛熊的经理,真的能够经受业绩回报的考验吗?
另外,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同时掌管好几支基金,但是往往最好的只有一支,剩下的收益往往很普通甚至不好,作为投资者也不能因为基金经理的名气而蒙蔽了眼睛。
资产投资又不是当代艺术品投资,有可能年轻人的眼光代表着未来新富贵阶层的审美喜好,相信年轻人反而是一种手段。资产投资需要市场的检验,年轻反而让投资者难以依据历史业绩评价基金的优劣。
不论是年轻化,还是一人多支,背后折射的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一方面公募的资深经理离职数量加大,一哥一姐的出走,公募的江湖难有神话。一方面,新基金发行迅猛增加,人才供应不足,只能找年轻人挑大梁。一方面,公募人才机制的限制,导致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在做出一定的成绩,获得市场较高的认可度后,就迅速寻找更好的平台,或者个人出去发展。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怎么办?
要么,不想受到基金经理主观性的影响,就投资指数型基金。反正跟踪指数,对于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不高。
要么,认认真真找到好经理。
让时间说话
对于鲜肉经理,没有3年的历史业绩,不考虑。
让历史业绩说话
比较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和最大回撤。这个比较需要和同类基金相比,和大盘走势相比。你不能拿牛市的业绩和熊市的业绩进行比较,这样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如果长期来看,他管理的基金回报率稳定且较好,那么还是可以信赖的。
让职业道德说话
很多人不愿意投资基金的原因就在于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名声太臭,单是老鼠仓一项,就让大量投资者反感。凭什么拿了我们的钱,自己做老鼠仓,还要收手续费。如果基金经理有监管部门的惩罚记录,坚决否定。有一次有可能就有第二次,我们没必要拿自己的钱来检验人家的道德水平。
让投资风格说话
投资风格漂移是最忌讳的大事,没有一种投资风格是常胜将军。如果跟着市场变换投资风格,永远跟不上市场变化,一不小心就被打脸。是价值还是成长,是大盘还是小盘。这个可以根据基金公布的持仓情况对照晨星投资风格箱比较一下。
END
我是嘉美——理财实践者,形象设计师、养娃新手。立志做一名三好辣妈——理好财、扮好靓、养好娃。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