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短短两个字,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正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一样,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故事。有的人活着,为了追名逐利。有的人活着,却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还有的人活着,变得麻木不仁无所事事。一个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群人活着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余华用沉痛而又无奈的笔触一点点展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内里暗含着对生命坚韧的歌颂,对世事难料的无奈,对生而为人的感慨。
作家韩少功说过:“写小说是重新生活的一种方式。小说作者与其他人不一样,经历着即用即废的一次性生命。但小说作者与其他人不一样,可以在纸上回头再活一遍,可以让时间停止和倒回,在记忆的任意一个落点让日子重新启动,于是年迈者重历青春,孤独者重历友爱,智巧者重历幼稚,消沉者重历豪迈。”
余华在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现实里,冷静又愤怒地写下了小人物福贵的故事,也许是想让孤独者重历友爱,也许是想让年迈者重历青春,我只能暗暗揣测。
活着余华选择了一种讲述的方式来写整本书,同时也是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福贵自己的故事。书中一份份温情在死亡中变成悲情,一份份热忱在生活中变成麻木。全书以“我”为视角去乡村收集民谣,遇上因赌输光全家的富家少爷福贵,听福贵讲述他的悲惨的一生。福贵因好赌,输掉了自己全部家产。生活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福贵的母亲大病,在其寻找医生的途中被军队抓去当壮丁,之后回到家乡时,母亲早已去世。而自己的妻子家珍也得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福贵虽有一双儿女,但是女儿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为与女校长的血型相同,在女校长分娩大出血时,儿子被过量抽血,不幸死亡。本以为悲剧到此应该收尾,但谁知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福贵的女儿凤霞嫁给了个偏头二喜,凤霞在生孩过程中大出血死亡,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福根。之后三个多月里,妻子家珍也因病去世。二喜因为是搬运工人,在一次工作中不幸被水泥板砸死,只剩下苦命的孙子福根和爷爷福贵。本以为爷孙二人可以暂且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然而生活又给福贵开了个玩笑。因为福贵贫穷,买不起吃的,一次福贵有机会给福根煮豆子吃,福贵一口吃多了,被撑死。有人说生活如戏,纵观福贵的一生,比戏剧还戏剧。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得不能再老的牛在夕阳的晚风中闲荡。
家珍带着一双儿女一生的回忆,苦涩,悲凉,多的是枯草衰杨,草长莺飞少之又少。曾为歌舞场的福贵享受过上等人的生活,可最终却不得不忍受贫穷和孤独。经历过了跌宕起伏的青年和中年,生活始终没有善待福贵,但福贵善待生命。“生活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句话用在福贵身上想必是贴切极了。老年孑然一身,但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仍旧坚强地活了下来。有人会说,福贵都一无所有了,亲人都一一离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活着究竟有没有意义呢?或许事实情况是活着本来就毫无意义。但在福贵终其一生都在诠释——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这样卑微的小人物,用尽一生在说活着的意义,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蕴含的令人震撼的力量。
昔日的福贵其实不仅仅是余华把目光聚焦在小人物身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境遇,以及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抗争,命运对他们的无情挤弄和戏弄,他们默默忍受,踽踽独行,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坚定,虽身处悲剧,却仍未丧失希望。这许多作品都从日常琐屑的小事切入,作品的语言也多是浅白通俗的。但这些作品往往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能让读者在卑微和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体会到悲剧性的人生感受。
众多小说塑造的小人物形象多为贫穷、卑微、迷茫。贫穷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底色。那个年代,贫富差距还没有被拉大,大家粗衣简食,但还有很多人是食不果腹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因为贫穷早早辍学在家,也是因为贫穷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曹征路的《那儿》中的下岗工人工资极低,那一点点工资对于整个家来说简直杯水车薪。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的陈大种,也是因为贫穷走上了进城打工之路。这样的小人物在小说中不胜枚举,恰恰是这种贫穷给了人力量,让人开始挣脱和改变。
卑微指的是人物的社会地位低下。放眼整个中国,像福贵这样的人何其之多,一生悲惨但仍苦苦生活,努力挣扎,在生活的一个个悲剧中从未丧失希望。这些人往往是农民,或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或是下岗工人,或是没有文化被迫做着皮肉生意的农村妇女。他们社会地位都不高,在国家的大政策面前显得无能而无力,任人宰割,默默忍受。
精神上的迷茫是这些小人物的另一特征。时代巨变,小人物质朴的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对自身的怀疑对周遭的不信任。乡村教师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开始否定自己原有的观念,但也陷入了教书育人的迷茫。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没来及好好感受这个社会就被匆忙推入时代的洪流,这更是强化的大学生的迷茫。做着皮肉生意的农村妇女一边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一边是关于自尊的道德观念的考量和拷问。这样的小人物活着本就不容易,身上带着各种各样原因的迷茫。相同的是在精神层面,他们都缺乏方向感,迷茫但也无可奈何。
这些小人物虽都带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但极具生命的韧性,他们的坚韧让人唏嘘。不知道是怎样的痛苦和无奈才能淬炼出如此的耐力,带着向死而生的毅力他们活在书里,也活在这世间。小人物们和自己的命运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同化作了雨水和泥土。
小人物们都活着,且是兴致盎然地活着。余华说,“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的语言里是充满了力量的,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写过“平庸之恶”,但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也窥见了平庸的力量。正因为平庸,才可以放宽心去迎接生活更重更痛的打击。也许正因着着平庸给了他们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已经是这样的一无所有,若是上天还要夺走什么那就任它去吧。这样的平庸更像是“不争之后的大争”。如果这样悲惨的小人物们还一味地要去争取所谓的权利金钱名声,带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上路,当下一次打击来临时,他们只会摔得更疼,摔倒之后更容易倒地不起一蹶不振,绝望再次袭来。反倒是那种认命的平庸让他们接受了生命的所有不公和厄运,并且或许还能带着希望去迎接之后的生活,至少是不绝望。
活着不是为了痛苦剖析这些书中的小人物,我想不是要我们去把他们的苦难拎出来细细把玩生活的残酷,而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之路中产生对生命和对自身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读罢这么多小人物的故事,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如何认真地、艰难地、顽强地把我们自己的一生过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有爱也被尊重、被爱的人。如同伟大的母亲在爱中接受美丑不一,智商不一的孩子们,母亲无法选择孩子,我们也无法去选择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我们不过是服从和忍受生活带来的全部事实。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克服生活中的不幸,靠的仅仅是生活本身。生活在带给我们苦难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平庸、麻木和苦中作乐,这些使得生活变得可以忍受。恰如福贵一生所经历的那样,一个一个的打击接踵而至,那些安定而普通的美好仿佛是从生活那里偷过来的,一转眼就被没收了回去。没完没了的打击和苦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相——活着根本没有意义,但仅仅是因为没有意义我们就都不活了吗?仅仅是苦难一个接着一个就要退缩和逃避吗?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在呐喊,不!我们活着,虽没有意义,但努力赋予它意义,我们活着,虽充满苦难,但活着不是为了痛苦。
这些小人物不管是遭人唾弃还是让人怜惜,我不想像鲁迅先生一样“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我想给予他们绝大的深情和真正的同情。想在文字里深深地拥抱他们,生而为人,你们受苦了。静静想来活着和死亡都是极恐怖的事。活着要平静接受生活带来的所有事实,死亡却意味着整个人一生的所有都顷刻化为乌有。前段时间看的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就有讲到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是的,被人遗忘,被你生前至亲至爱的人遗忘,被陌生人遗忘,被整个还鲜活还沸腾着热血的世界遗忘。仿佛此刻的生与死早已没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美好和浪漫。所以我想说,对一个人最好的相待就是把他刻进心里,任凭雨打风吹去,就让这个人静静地刻在心上。哪怕你一生再也没有见过他,哪怕身处天南海北,哪怕他早已离开这个世界,只剩下你孤独地活在这里,听着雨打芭蕉,看着星河灿烂,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无非是记住他再好好地活着。毕竟,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