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62584/05ad066992d19e43.jpg)
2018年2月23日,日拱一卒,积硅步,精进未来的自己。
这一年多,书看了不少,但能记住的东西非常有限。随学随忘,应该是大多数人的苦恼。
所以,我自己就用一些笨招来刻意强化一下,比如这样每天写下点东西,有的是现学现卖;每天在多个群里分享读书摘要;参与打卡记录;给孩子写当天的收获内容;这些方法中,会让新知识重复地分解消化,从而能记住的多一点。
今天又听到万维钢老师讲“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这是他去年日课专栏中的一期内容,当时有一点点印象,今日再听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联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很有启发。
我们每天时刻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讯息,而大脑是一个自动处理器,它会把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忽略掉,剩下的内容中有的是我们特别在意的,必须要记住的,一旦记住就很难忘了,但有一些短时间也会记住,可能转头就会忘记。
所以,很多人说,记忆力不好了,其实大多情况下并不是,除非年纪太大或病理性因素。
而真正影响我们记忆的是两个强度——
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爱忘事,是因为提取强度出了问题,不常复习,这个强度就会变弱。
文中举了个例子:我们对于二十年前的同学的音容笑貌,平时可能并不能记得起,但如果见了面,聊起天,就会一下子想起很多过去的细节,这说明那些记忆一直存着呢,但因为总也用不着,总也不去提取,所以这个记忆就封起来了,提取会有难度而已。
我个人的理解,应该不是提取强度本身降低了,而是所提取的“东西”的频率降低了,所以,对于这个“东西”的记忆就降低了。
所以,要想记得牢,就时不时的拎出来晒晒,就像收集的写作素材,都存在文件里不起作用,要反复的利用,反复的说,写,分享出去。
但这里还有一项重要的方法,这个也比较反常识,就是别天天复习,要用用停停,等记忆减弱了,要忘了时,复习一次,然后再搁置一阵儿,再复习,这样的效率最高。
以背单词为例:
第一次复习是在一天后;
第二次复习可以在一周后;
然后可以放在一月后或更长时间,这种间隔法,先忘记再记住是很好用的。
回想一下自己练琴,背古诗,倒是误打误撞上了这个方法。有时手不顺,练个小曲,总是出错,这时我就不再逼自己了,放下,过两天再说,过后再弹的时候往往就好像有进步,明明没有练,我自己也奇怪。
背古诗词也一样,时不时翻翻以前抄的,咋一看好像忘了,实际上一读还是会接出下句,脑子里还是有很多东西的,要学会与大脑配合。
慢慢学,像牛一样慢慢反刍,可能是另外一种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