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最近接触了很多老板和职场人士。他们给我,或带来思想,或带来震撼,或带来精神的激励。
前几天在北京学习,学习结束已经是晚上八九点,我就想着,“明天再回去吧,这么晚回去到家也是凌晨一两点了”。但是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看到同学(幸福加焙创始人)叶女士的动态,“回来了”。
我一看时间地点“机场、三小时前”,就知道她凌晨两点抵达的深圳。相比之下,她争分夺秒的创业奋斗状态,让我非常震撼。
![](https://img.haomeiwen.com/i9164711/d1ef7f80c225cd75.png)
我是一个很容易从外界吸取能量的人,不论是知识,还是精神。
今天重点要写的,是一位读者,一位工作九年的老师,一位已经年满30但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的人。
前段时间,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经她同意,分享在这里)
晋早,就在刚刚读了你篇文章之后,莫名地就想给你写这封信,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就是想把你当作朋友聊聊。
我的故事
出生在东北村的野孩子,农村重男轻女,父亲下岗没收入,家庭也非常不和谐。由于长期压抑,最终我姐姐在十八岁最好的年龄,得了精神分裂,一晃就是二十几年。姐姐一犯病就会跟我爸对着打骂,而我和妈妈就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我庆幸自己心理还算健康,但那种不见天日的生活不敢想象。
村里的孩子都不上学,初二的时候整个我们这一届学生就剩下我一个人读书。因为家里条件实在差,父亲早早告诉我,初中毕业就不用读书了。所以我哭着跟妈妈说,“我出去打工吧,为家里分担一些困难”。妈妈说“你爸暂时还没说不让你读书,等哪天他不让你读了,能多读一天是一天!”
就这样我混到了初三,父亲“终于”不让我读书了。或许叛逆的性格,当他剥夺了我的权利之后我就拼命反抗,虽然不知被打了多少次,还是依然要回学校。加上班主任对我十分关心,几乎一天一个电话打到村支部。最后我是幸运的,重新回到了那个改变我命运的课堂。
后来的生活就是艰辛一点,高中在学校食堂帮忙,学校可以免费供吃饭。大学学的师范专业,一直在补课挣钱,从高中毕业那一刻就彻底脱离了家庭束缚,不再花家里一分钱。
遇到晋早
或许曾经的我还在为自己的自立与坚强骄傲,然而当我读到晋早的“异类”这本书时,我哭了。
那是工作六年后在图书馆的一次偶遇。看了一次又一次晋早对大学时期的建议,晋早说“庸人永远以现有情况为出发点想事情,而优秀的人永远以目标为出发点想事情”而我就是那个庸人,我的大学生活只有挣钱。
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相见恨晚,如果是大学时期遇到晋早,相信我的大学生活一定会不同,如果是大学毕业遇到晋早我相信我会义无反顾地去长沙找晋早(如果晋早肯收留我的话)。
可是现在我已经工作了,已经有了家。
“每次我看到路边坐在轮椅上的古稀老人,我都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但发现自己心还没死,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尝试,很多梦想需要实现。人生还有比“人老心未死”更痛苦的事情吗?”
这是晋早书里的话。我就如那古稀老人,正在忍受人老心未死的痛。
我把晋早的经典语录打印出来放在床边,当我迷茫时就拿出来看看。我在微博上寻找晋早的痕迹,发现微博已经停更好久了,好在有一个微博写了公众号的名字,于是晋早和软实力就彻底走进我的生活,晋早不再是那个书中人。
当年夏天暑假,我买齐了所有东西,准备自驾去长沙见见晋早,只想和晋早吃个饭聊聊天。谢谢晋早对我的点拨,谢谢这个相见恨晚的朋友。
然而个夏天,怀了宝宝。
之后我报了晋早的写作课、知识圈,我深深向往着那个团队。虽然我依然有一颗不服输的的心,可是对于我这个有家有孩子的妈妈,我好像永远都融不进那个圈子了
谢谢晋早肯花时间读我的这些闲言闲语,耽误时间十分抱歉。我是天津的小伙伴,晋早什么时候来天津北京,一定给机会见面呀!如果不给我机会,那就等着我去找晋早啦!
虽然你不了解我,但是你却是我最好的朋友。
收到这封信之后,我非常感慨。
无意间,我的书能带给人这么大力量,能让一个人重新燃起奋斗的激情。这么多年,我们确实改变了很多人,不论是不自信的人,还是迷茫的人,或者绝望的人,或者贫困的人(毕竟我们有商业思维课、创业课和理财课)。
前些天,我要去北京学习。我就在朋友圈发了个动态,说“有空的朋友聚一聚”。结果除了一堆老朋友外,还有几位在北京、天津的老学员都响应了
其中就有这位“杰”(其实我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我说我日程比较忙,没有时间与他们见面。他们就说,“我们就过来,在旁边看看你就行。”
事已至此,我也没话讲了。
晚上,我正在录制访谈节目,他们到了。趁着节目的空隙,我请他们坐在座位上,也跟他们做了一个简短的访谈。说实在话,,这算是我们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了,虽然他们可能很早就看过我的书,或上过我们公司相关的课程。
后来,我又看到她更新了公众号。经她同意,我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标题——你所不见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便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别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浪费”那么精力学中医,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孩子只有一周岁时主动当班主任,不能理解为什么当班级里出问题时不去批评学生而是选择去看书,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折腾地去见一个偶像。
“就看一眼,能怎么样呢?回来你还是你。”我理解大家的不理解,我今天就是想把这次见面的收获写出来。
收获一:有那么一些比你优秀100倍的人还在努力
晋早之所以是我的偶像,不是因为他现在有多么的成功,而是他成功的过程与他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见到晋早哥时,他刚刚下课,来不及与好友享受丰盛的晚餐,就要为晚上的访谈做准备。看着晋早利用吃汉堡这么短暂的时间来与我们沟通,莫名地有些不忍。与企业的访谈过程整整持续了三个半小时,结束时已经十二点半,晋早没有喝一口水(当时怎么就没想着递过去一瓶水呢)。我们在后边旁听的都有些累了,可是晋早全程热情满满地进行着。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老板竟然在学习一天之后,还这么努力。
在晋早的访谈中,那些看起来就是隔壁邻居的人可能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可能是年入上千万的人。关键是这些人,已经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还在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不断地优化自己。晋早不也是一样,已经成功到羡煞旁人了还在东奔西跑地上着课。
收获二:那些靠实力成功的人,成功是有道理的
访谈结束已经是凌晨,本以为晋早在处理好摄像内容之后就会让我们也都离开了,毕竟他真的很累了,可是他竟然邀请我们去楼上坐坐。
在楼上他对我们表示歉意,然后跟我们谈了谈如何拓展自己的圈子。我想晋早是怕我们失望吧,想着我们这么远去见他,却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虽然我们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单纯地想见见他。晋早主动与我们拍照,还知道我学校的那群孩子们在等着看照片呢。晋早在我们面前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更多的是体谅。这样顾及别人感受的晋早,怎能不受大家欢迎呢?
访谈旁观中,那个上市董事长在管理中对于“人性”“人心”的分析让我瞠目结舌。例如对于元老级别的功臣,当他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可以用他的忠诚度去做监督型的工作。或许做好一件事容易,可是管理好一群人真的需要太大的智慧。
得人心者得天下!
收获三:思考是幸福的
当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忽然间会有些胆怯与失落。曾经的自己有多么狭隘,在这样一个熟悉的领域久了,已经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整整两天内心不能平复,“我的智商不低,情商不差,可是我为什么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我该如何调整才能拓宽自己呢?”
想着想着会流泪,那颗差不多已经死了的心又活了。
头脑是个好东西,看起来差不多的人都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丰富内心世界。
我回来了,我还是我,我已不是我!
之所以想把她的故事写下来,是因为我也能从她这里获得力量。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可以从她这里获得力量。
我不希望随着时间的流失,所有的记忆碎片都模糊,灰飞烟灭。有一天,我们想努力回忆起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却找不到印记了。
我为什么从“杰”这里获得了力量?
一.年过30,我不认命
“年过30,我不认命”,这是我想说的。
这个世界,除了极少数人在二十多岁就优秀杰出、鹤立鸡群以外,大多数人,都要在三十岁以后,甚至四十岁以后,才开始慢慢凸显。
三四十岁之前,他们在干啥?
也许在迷茫,走弯路;也许在做一些看起来没什么意义和前途的事情;也许在积淀和学习。
马云在35岁之前,还在东拍西跑,找不到方向。那些知名企业家,任正非,宗庆后,40岁之前都没有找到未来的方向。
我想说什么?
年过30,不认命,才是人生反弹的开始。不然以前的挫折和经验,白积累了。
二.一颗永远跳动的心
在“杰”身上,我感受到了一颗永远跳动的心。
我观察过很多老一辈的人,我发现,人老去的迹象是什么,是:“我这个年纪,这个状态,我已经不行了,改变未来,改变家族命运的事情,就交给下一代了”。
很多人,哪怕他们才三四十岁,他们也早早地放弃了自己。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可能觉得自己的事业状态就这样了(心有不甘,但又不敢脱离)。
总之,他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
人生什么最可贵?
一颗跳动的心!
不论一个人在30岁,还是在60岁,一颗跳动的心,才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希望。
我们不用说姜太公七八十岁了还在渭水河边直钩钓鱼,想做事业,就说身边的很多人,王石六十多岁了还去剑桥游学,金庸八十岁了还去剑桥游学。而我钦佩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她当年36岁才去广东打工,从基层销售员做起,那时候,她丈夫去世了,儿子才两三岁。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下,徐小平六十一岁了,还在萨斯喀彻温大学拿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看着他戴着博士帽的毕业演讲,我都激动了——我61岁的时候会不会也去发表一番博士毕业演讲?
这些人,都是我的典范,都是有着一颗跳动的心的人。
三.你未曾老去的表现,是什么?
网上有一句话,“有些人,20多岁就死了,80岁才埋葬”。说的就是,20多岁就没什么追求了,只不过肉体80多岁才埋葬。
我觉得,一个人老不老去,跟年龄无关。
一个人未曾老去的表现,是什么?
我认为,是他依然容易被激动,依然容易被感动,依然容易被触动。
不论年纪多大,不论现状如何,你依然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向往的状态,向往的人……你依然有动力想改变自己。
我也曾在不同时期遇到过困境,但现在反思起来,能带你走出灰色境遇的,是一颗跳动的心。
按照我最近的理论来讲,它也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啊。
恰巧,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收到一个留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9164711/28bdda47bfee82f1.png)
我一看,真是巧了:
不也差不多是30岁左右吗?不也是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吗?不也认为人生需要意义而不是只需要活着吗?
我相信,还有很多三四十岁的人,这篇文章,这些有力量的人,一起送给你们。
对了,还有我,也会在不同的城市,永远跟你们一起奋斗。
你不会孤单。
本文作者:晋早,连续创业14年,冰底学堂创始人。《大学迷茫问答》《底层能力》等图书作者,低达几十万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