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经典古诗词简友广场唯美·古诗词
走近宋词 姜夔 《 扬州慢·淮左名都》

走近宋词 姜夔 《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 hl夜雨潇湘 | 来源:发表于2024-04-12 16:37 被阅读0次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的词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出身寒门,幼年丧父,屡次参试,不得入仕,艰难度日。公元1221年(嘉定十四年),姜夔去世,他死后靠朋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此处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是他的侄女婿,曾跟他学诗。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

    初程:初段行程。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红药:红芍药花。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词人经过扬州,时夜雪初晴,荠麦满眼,城内四面萧条,河水碧冷,昔日无限繁华的都市,因战乱而满目疮痍,心感悲凉,自度此曲作此词,千岩老人认为这阕词有《黍离》之悲。

    上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本是著名的都会,竹西亭就是一个美好的游临览景点。我在此地稍作停留,春风十里,所见尽是荠麦青青。“名都”、“佳处”,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正因为此,词人才想着“解鞍少驻”,然而所到之处,眼前只见荠麦自青,曾经的繁华不再。“春风十里”为用典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指扬州,词人篇首点明昔日扬州的美丽,与后述战后的破败、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金兵入侵长江流域这一地带,荒废的池苑、高大的树木,还厌恶提起战争。在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入侵扬州,大肆劫掠,其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金兵再次入侵,此处词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废弃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厌恶战争,来反衬出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饱受金人蹂躏的百姓,心中的创痛至今犹存。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已近黄昏,号角声回荡在这凄凉的空城。此几处写景,“寒”字影映出词人心中之寒,一“空”字与篇首“名都”相对照,笔力千钧。昔日繁华,尽付流水,词人内心的悲痛借这一“空”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作者充分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精于鉴赏,料想今天,如果重新来到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句词语的精工,“青楼”一梦那样美好的诗意,此时也难以抒写这深沉悲怆之感。此几句用典,从上片的写景中,回到时间的纵轴上进行对比。“豆蔻”取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青楼”取自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此处写虚,想象杜牧重游今日扬州的情景,一“须惊”、“难赋”几字,通过对杜牧的心理描写,已将昔日杜牧笔下美丽的扬州与今日惨遭金兵入侵之后破败的扬州,在时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衬出扬州之空,词人心中之痛。杜牧之惊,实为作者之惊。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江中的波浪荡漾,月色凄冷,寂然无声。一“荡”字极为传神,以有声衬无声,则境愈寂。此几句继续用典,化用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二十四桥,箫声轻扬,如今“冷月无声”,冷清凄凉。“冷月无声”看似无理,然而却进一步反衬出环境的清冷,《黍离》之悲又深了一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这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为谁开放?正是红药不知人间苦,年年盛放谁人赏?结句借红药自放,为《黍离》之悲更添一层。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发心情感慨,意境空灵,感情含蓄真挚,多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情感层层深化,却不着痕迹。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参考书目:清朱孝臧《宋词三百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近宋词 姜夔 《 扬州慢·淮左名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sj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