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悟记一(34)

悟记一(34)

作者: 张唤尘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6:26 被阅读0次

    ZR-173,貌似霍布斯和我的思想的前提是一致的?

    DD-108,境界说大概是中国哲学家们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导致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在他们思维中都在建构着自我生命的意义。

    *道德的教育判定标准应该加一个检验性,如果教育中宣讲的道德在实际中能够被反复验证,那么这个道德更加有可能被社会中的人们所接受,如果验证性越低,越容易流为只是单纯的道德宣教,被现实所孤立(孤立性),比如,牺牲,黄继光的例子,最不容易在现实中被验证,也最跟实利价值观相冲突,也做不容易被实行。美国的英雄主义之所以被执行,恐怕除了影视剧以及课本的强调,跟社会中本身的风气,跟整个价值体系内在密切关联。

    *道德没有被贯彻,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退出机制,或者说退出门槛过于低,以至于人们违反课堂所学的道德也不会有任何现实中或者内心中的羞耻感,完全当成了耳边风,可见,若想真正将道德在一个人身上贯彻到底,势必首要做的事是让他自我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于历史之中要通过自身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个体,只有这样才最彻底的找到了个人的独特性和使命感,将一个人和社会的流行道德相互隔绝,并且去实现自我,这时候,提高退出机制,约束一个人不能违反道德的只能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精神,违反道德意味着他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失去自身的价值。

    反过来说,道德教育之所以流于表面,是因为社会中的流行道德不同于课本中的道德,而人的伦理价值中被深深的通过各种仪式各种观念束缚在集体之中,这样既从道德的实践性也从社会中的实践条件两方面共同瓦解了道德的执行性

    *对待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等等应该全面对待,不能断章取义,说它有什么优良的道德,其实其中也有不少相反的道德,我们应该客观全面整体上结合历史的背景来认定到底提倡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些主要的是糟粕,为什么这些次要的精华,有了正确的标准,有了对比,有了社会的参照,这才是最有利于一个学生精神健康独立的成长,而不至于人云亦云,消融自己于社会中,却丝毫未察觉自我早已跟课本中的道德相脱离,而成为自身讨厌的人。

    DD-125,情感性也可以叫做共鸣性更贴切。

    DD-128,可以将道德依据情感性从自私的“完全为己”到爱国的“完全为他”,以及从低精神到高精神进行排序,是一个不错的衡量道德共鸣性或者情感性的方法。爱国爱社会爱什么主义爱什么价值观,这本质上是精神的爱跟体验,跟以人为情感的爱并不同,这类里面本质上人还是爱自己,以及被优先占据做选择的价值观,这这只能说体验更加强烈或者微弱,不能说爱,这里的爱只是表达一种好感的,但并没有相关激素神经递质的冲动,其中跟自身价值观贴合更加强烈的价值更加容易被相互关联而被执行,比如跟自我情感关联紧密的爱学校,跟自我价值观关联紧密的爱钱爱房子爱权力,反之更加被忽略,除非社会单独让它出来执行,比如爱国,跟自我价值观并无关联,所以起不到加强也起不到削弱,它孤零零在那里,平日里没有任何作用,但是一但被动员它就容易体现。此外,也有压根动员不起来的价值观,比如爱社会主义,它充其量只是不让人反对反感,更不上有什么执行。

    为自己为家人为爱人为子女为亲戚为朋友为熟人为同一地区的人为同一国家的人为世界的人为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悟记一(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tw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