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651天】
今天比昨天要热
云朵大朵大朵的
天空也瓦蓝瓦蓝的
和朋友许久未见,约好一起去良渚文化村玩,吃午饭,喝下午茶,逛逛,傍晚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活动。
一路开车聊天,小空间容易聊一些深入的话题,而深入的话题容易让人得到情绪的释放,并且满足倾诉的欲望,对方也正好能够倾听并且回应,感觉更加好,我们就是这样不断深入与一个人的交往的。
午饭又是在村民食堂吃的,在村民食堂吃多少次都不觉得会腻,就是家里的菜,油盐比例都恰到好处,是家的味道,因此,吃的时候很愉悦,大口地喝汤,大口地吃菜,让人很欢喜很放松的食堂,我们对于食物是有很美好的记忆的,什么样的食物会让人流露出进食的本能欲望,这里就是。
吃完,去挪了没有好好停的车,很热闹,停车位差点就没了,我们配合着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停车位,互赞一句,哈哈大笑。
来到大屋顶,这个空间是从外立面就能让人忍不住拍照的地方,浑身散发着吸引人们的魅力,吸引人拍照,吸引人进去,里面是咖啡馆兼书店,与别的书店不同,它随处可以坐,有点像自习室,又不严肃,有很多孩子在空间里的坡道跑动,孩子们的笑声在回响,人们在聊天,并不克制音量,但不觉得喧嚣,不让人觉得烦躁——烦躁的是很多人这里拍个人写真照,我拿着书挡着自己的脸,继续和朋友聊天。
去拿咖啡——咖啡依然拯救不了我的犯困,但到了下午就会想念——路上又看到几本书,《四个春天》《庄子纂笺》《把自己当作方法》《爱上跑步的13周》,又抱回我们坐的桌子,坐了很久了,人们来来往往,我们都是能泡书店泡很久的人,于是巍然不动,读书读得专注且兴致盎然——偶尔一个人来这里度过下午也很不错呢。
读一读,写今天的更文,补上功课。
《把自己作为方法》上次某一天提到过,是一读就伤到我的书,觉得不好看,马上塞进了柜子底下不想看了——有我本身认知的局限,也有其它原因——再读,居然有共鸣,也觉得很有趣。
我觉得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说我不应该从头(序言)开始读一本书,可以从中间或者从后面部分这样子读,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比较有趣的点吸引自己。
有共鸣的地方是项飙老师提到,自己的理论基础没有打好,理论能力上比较欠缺,这给他造成了一种压力,有些需要引经据典的东西,是做不到的,知识分子说的一些东西他都不知道。
他其实有想要去补全这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会很挑剔,他觉得,这些知识分子活在话语里,讲的是从一个话语到另一个话语之间的逻辑推演,但也许跟实际发生的事情相去甚远,他更想要知道的是,这些说法对应的事实是什么?他会直接穿越这些话语表象去看事件的本质,去挖掘真实的部分。
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的弱项,项飙老师说:阅读的功力与年纪很有关系,要在一定的年纪去以一定的力度阅读,才能够达到那种能力在一定的年纪要密集的读一些学术性的文章,把大脑训练出来。
我感觉自己阅读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东西,在理解力上,我并没有什么障碍,逻辑思维上也没有什么障碍,但我确实不是很能形成这种引经据典的东西,有朋友去到哪里都能够来上一段典故,让我深感佩服,觉得自己怎么空空如许,很是觉得自己需要恶补功课。
又想这会不会是与我思维相对比较跳跃,更关注事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系,又或者说没有很好的锤炼过阅读的脉络,比如说阅读历史的脉络,阅读经典的脉络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我所困惑的一个点,但也许这也是我思维不受束缚的原因所在。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