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给我留言说,“这么点钱你还算计来算计去,怕是要穷一辈子了”。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我的前同事在十年前看到我们挥霍无度见啥买啥,就劝我们要学会“拿掉生活中的拿铁因子”。“拿掉生活中的拿铁因子”讲的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花销。当时我当然没听进去。因为那时的我自以为是,视挥霍为牛逼;我从不做计算和计划,并认为卖力工作努力开源就能挣足够多的钱。那时候的我也觉得前同事这种思维,“怕是要穷一辈子了”。
我只猜对了一半。
早早就“拿掉生活中的拿铁因子”的她,当然更早就有了第一桶金,显然她只“穷”了前一小半辈子。
当我开始意识到“截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想起了她。但我十分确定让我开始思考“截流”的并不是她的劝说在十年后突然就发挥作用了,而是无止尽的工作内容带给我的焦虑。我发现钱多了,我的时间少了;钱多了,那是我用生命换的;钱多了,我的快乐少了;钱多了,我的焦虑多了。好像哪里出了问题。
我意识到想要改变第一件事就是直视自己的问题。我第一次承认挥霍并不“牛逼”反而很“傻逼”;我第一次承认我骨子里是个抠门儿的人,并不像我表现出来的那么大方;我第一次承认我没有能力挣那么多钱来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我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不具备基本常识。无知使人自大。这就是为什么你总能发现“你身边的笨蛋总是迷之自信”(昨天简七的毛毛酱写了篇关于“为什么你身边的笨蛋总是迷之自信”的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愿你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自我审视的好机会。)
于是决定每天中午泡图书馆,从菜鸟读物“小狗钱钱”、“穷爸爸富爸爸”到晦涩难啃的“聪明的投资者”,扫雷一样,一本一本地啃,至今一刻未停。
当然我并没有只是阅读。我明白知行合一才是关键。
看完“小狗钱钱”,我们用“截流”的钱借出第一笔p2p,到看完“指数基金定投指南”激动地买了第一只基金,随着笔记本写完一个换一个,我们实践了一些常识,初次尝到了“滚雪球”的快乐。
快乐!看到了吗?快乐自己上门了!
我想说真的不用担心我们会穷一辈子,我不在乎。
究竟有多少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被动收入能覆盖花销就够了。所以就够了。
“够”这个字涉及到“欲望”,改天再聊。
这一篇送给自己作为一个警醒,永远不要再被无知左右。永远对常识保持好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