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童节,更多的境况却是——儿童们的沉默,巨婴们的狂欢。
10天前,Ta们恃宠而骄,在朋友圈晒“520”、晒“1314”、甚至晒出“5201314”的“真爱”。
今天,Ta们童心未泯,在朋友圈继续狂秀乳娃娃、爽歪歪、还有娃哈哈的AD钙奶。
现在的许多成年人,尤其是部分单身成年女性,总会想方设法给自己过节,哪怕儿童节也不放过。
5.20情人节,她们过得如痴如醉;6.1儿童节,她们过得心安理得。
想做成人时,她们在情人节放飞自我去开房;而想做小孩时,她们在儿童节肆无忌惮地吹着泡泡糖。
既要“做成人”,又要“装孩子”,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心理,被嗅觉灵敏的商家精准捕捉。于是,在精心策划和推动下,各种光怪陆离的节日越来越多:传统七夕节、西方情人节、 双十一光棍节、双十二狂欢节、5.20情人节……
节日多了当然好,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心安理得地吃喝玩乐。
儿童节的今天,空气中弥漫着童年的浓浓气息。一群80后、90后兴高采烈,也跟着00后、10后一起过上了儿童节。今天的朋友圈头版,也被许多“超龄儿童”、“大龄巨婴”、“老龄宝宝”给抢占了。
曾几何时,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也要在生活的“棍棒”和“屠刀”面前自称“宝宝”了?
成人的世界,节奏快、压力大、责任重,为了碎银几两,早已厌倦了生活的疲惫。恰逢儿童节,借此来怀念童年的天真无邪,感叹年少的青春不再,本无可厚非,也人之常情。可这与一味装傻充愣、卖萌装宝宝,有着天壤之别。
回忆童年,感叹青春,这是人成熟之后对岁月的体悟;
无视年龄,装嫩卖萌,这是拒绝成长、自我催眠的成人巨婴。
巨婴,指拥有成年人的躯体,却保留着婴儿般的“全能自恋”心理,他们喜欢像婴儿一样,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更善于施加道德绑架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国外有个与“巨婴”类似词——Kidult,是指“打扮和行为举止像孩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留恋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和思维方式。
他们不从哪里来,也不到哪里去。他们没有目的,也没有羞耻,每天都在青春期的自我陶醉中狂飙突进。在现代的宅屋之外,他们似乎并不存在。成长和发展,与他们无关,他们永远生活在静止的时间里。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 Donald Winnicott 认为,幼童在离开母体转向外部现实世界时,会试图寻找一个过渡性的客体,作为母亲的替代品,以缓解成长的焦虑。如果父母过度呵护,客观上也剥夺了孩子自我寻找过渡性客体的契机,这时候,巨婴就易诞生。
事实上,每一个巨婴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一个“功不可没”的妈妈。
“妈宝男结婚不是找新娘,而是找一个“新的娘”。
在巨婴的基础上,“妈宝男”更加强调了对于巨婴推波助澜的一股神秘力量,那就是巨婴的妈妈们。
巨婴明明是成年人,但心理状态却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婴儿最依赖和信任的就是妈妈,妈妈的不放手,简直遂了巨婴的心愿。纵然像歌里唱的那样,谁都不想长大,但心理的成长和成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偶尔向生活“撒个娇”,不失为一种情趣,但像婴儿那样哭闹着过一生,难免要在生活里碰壁,粉嫩拳脚撞得鼻青脸肿。
现实中,巨婴们之所以感到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替巨婴们负重前行。
成年人,该有成年人的样子,而不是一边装傻卖萌,一边一口一个“我还是个宝宝”求呵护,这不是装嫩的儿童,而是没心没肺的逃避成年责任的巨婴,他们是只吃饭不种田的懒汉,他们配不上“儿童”这个称谓。
其实,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下,不仅有成人化的儿童,还有儿童化的成人。
他们是两个不同群体,却同时都无时无刻不受短视频宗教般的吸引,从同样的短视频里发现比真实世界更诱人的虚幻人生。
一方面,原本区分儿童和成年人的是“成就威信”,但现在通过大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成年人惊奇地发现,当自己还兢兢业业上着班时,00 后已经成了 CEO、白富美,掌握了六国语言、拿到了藤校的 offer,仅仅25岁的郭有才在短短10天有草根逆袭千万富翁……这些事实让成年人树立的权威再次倒塌。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当个人的“后台”秘密行为被暴露时,个体会焦虑不安。当现代媒体将成人的“后台”空间几乎无保留地暴露给孩子,成年人全知全能的权威下降,并且已经无法通过表演继续维持“成人”地位时,一部分人便会不再惧怕暴露,而是希望摆脱角色扮演的束缚,并反向追求曾经属于儿童的自由天真。
于是,儿童化的成人诞生了。
另一方面,大信息时代短视频的出现,也为儿童群体提供了一种不需要门槛便能获得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成年人对于信息和学识的垄断。如今,我们身边很多3、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用恶俗的电视剧语言来武装自己了,这些幼童甚至会使用电视剧的成人社交手法来表达。通过媒介传播,对于儿童来说,成年人的世界一览无余,很难再有秘密可言。
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短视频等媒介给予了一堆答案。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成人化的儿童,竟然让某些“巨婴”式的父母倍有成就感和面子感。
于是,成人化的儿童也开始凸显。
人就是这样,在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着返回美好的童年。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变为成人化的儿童,
也不允许我们自身变为儿童化的成人,
成长的道路上,愿我们且歌且行,勇敢做自己。
为了让人们正确地看待巨婴,把每年儿童节后的6月2日设为国际“巨婴节”可好?
评论区,留下你的金玉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