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80后的大部分人来说,父母的主要精力是怎样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暖一点,在育儿问题上,不会也想不到去研究。
所以,那时候的的父母只是顺其自然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会去表达。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当看到孩子身上有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就希望他改正,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这时孩子身上的“优点”家长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看不见”;当孩子身上有自己不满意的“缺点”的时候,就显得那么的“碍眼”。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到现在都是一样。妈妈嘴里更多的都是不满和否定句。
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优秀。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自卑、胆小、不自信。
我也能理解当年的妈妈为什么总是会批评我、自责我。因为我的“缺点”,时刻扎痛着妈妈的心,就像现在的我看到儿子身上的“缺点”一样。
当年父母的批评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阴影,并且得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自卑、懦弱……
等现在到了我成为妈妈的那一刻,我决心改变。
况且现在有那么多文章讲“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伤害;那么多的育儿书籍讲如何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
所以,现在更多的父母开始表扬与鼓励孩子。
你想想你有多少次是忍着心中的怒火给予孩子肯定;又有多少次你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表扬显得那么的虚假。
那你想想,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样的,你想让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优秀,你同样是希望孩子活出你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
目的一样,只是手段不同罢了。
你的父母当年的手段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了吗?那么,你想想自己现在的手段可以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吗?
孩子们是很聪明的,他们可以感受到你表扬的目的的什么;他们也可以感受到你的话语里有几分真诚。
所以,你现在的“表扬”与当年父母的“批评”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差别不大。因为孩子可以感受到“批评”也好,“表扬”也罢,你们大人都在要求我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
徳芬老师的书籍让我知道了,我们所有的痛苦源自于“不接纳”。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样要接纳孩子“缺点”。
因为这是事实,你要和事实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接纳“事实”并不是所谓的“认命”。
真正从内心接受它,不抱怨;而“认命”是一种无可奈何,这时的你并没有真正的接受现实,只是你无法改变就“破罐子破摔”,你依然还是心有不甘、满满的抱怨和不平。
现在的自己还没有做到“接受现实”的这个境界,我无法描述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等哪一天我有点体会了,再和你们分享。
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作者:昨日之我不可留,愿我的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伴您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