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篆刻是传统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篆刻是传统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06-27 09:23 被阅读0次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杨秀和在北京从事书画篆刻许多年了,记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杨秀和就是京城圈内很有名气的书法家、篆刻家了。他的书法特别是碑体隶楷,大刀阔斧、棱角分明、一副傲岸不群的样子,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不过,要说杨秀和的最强项,我个人浅见,应该是以篆刻为代表,这不仅因为杨秀和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于印坛的京城“小刀会”重要成员,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表现。

      杨秀和的篆刻喜欢用冲刀、单刀,一路砍杀下来,既痛快又鲜活,这非常符合他的性情。但是,一般而言,冲刀、单刀刻出来的线条容易薄而脆,痛快之余,作品经不起推敲,杨秀和的作品却绝不如此,他大刀纵横驰骋,酣畅淋漓的样子,似乎类似于齐派单刀的刻法。然而,细心人可以发现,对于齐白石的单刀法,杨秀和还是做了一些改造,比如他对于下刀角度、力度、交错、重复、断接等方面的细节考究,对于刀感的瞬间变换所带来的稍纵即逝的灵光一闪,抓得更准表现得也更敏锐。特别是杨秀和对于石性的把握与控制,那种依据石头本身的质性而生化出来的线条韵味,节奏上表现得也更到位。通常,人们以为像杨秀和这样大写意的作品,必是汪洋恣肆、随意挥洒的,但杨秀和的作品告诉人们,在随心所欲的背后,篆刻家的理性思索、功力积累和匠心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因而品赏杨秀和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应当看到其狂放不羁的外表之下,有着较为敏感的、依于自身体验的一种快感的因素。

      杨秀和篆刻的另一个优势是,他把握作品的大局很好。这不仅体现在他的那些以野逸生辣、豪放纵横见长的代表性作品中,同时,也表现在杨秀和本人可能都不太注意的小作品上。比如,他的小玺印,向来注重生辣爽利,实则暗藏着许多的机巧,举凡在线条外形的刻画上,在笔致来龙去脉的交代上,在点画连与断的衔接上,都表现出一种非一般篆刻家所具备的修为。整体来看,他这些似不经意的作品,在保留印面刀感的爽快上,在点线面的搭配上,在线条虚实变化与整体章法关系的协调上,表现出非常优秀的素质和功底。

      杨秀和篆刻还有一个“不传之密”,就是他最喜欢用厚刃的大刀,实际上,近代以来的篆刻家用大刀的不乏其人,但杨秀和的刀刃似乎更利落短劲一些。短刃厚背刻刀的好处是刻出来的线条不容易扁薄,这也是他篆刻线条耐看的一个技术保证。不过,这种刻刀也有它的“弊端”,古人常说“一寸短,一寸险”,险者就是在每一处线条的瞬间塑造,笔画的拐弯抹角等方面,厚背短刃的刻刀比之薄的“长枪”似乎更缺少闪转腾挪的空间,高明的印人亦是在此处显现出其非凡的手段。杨秀和能在短兵相接之时,在白刃肉搏的“巷战”中取胜,确非一般的印人所能及与。此亦足以显证杨秀和用心于大写意篆刻的诸多思考,形成一家面貌,也非一般之印人所能想到、做到的。让人想些什么词来形容对他印面的感觉呢?有英雄气、有踈野气,还有一种在卡拉OK情景中摇曳生姿的味道。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是当代著名书法名家、画家,他的书法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超过1000万元以上,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杨秀和写下八个字的四尺整张书法,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龙蛇竞走、磨穿铁砚;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其手心两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似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神形俱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且气象万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陶醉世人。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篆刻是传统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as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