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个行动启发来自跨年读书会一位书友,
我看过的原创文章都会留言,
3个月的实践获得了一些意外收获。
1.如果你能把脚放在别人的鞋里,走一遍他走的路,去感受他的经历,你或许会体谅他那看似匪夷所思行为和态度,或许会少很多变味儿的、充满孩子气的争论。站在100楼的不要过于鄙视和忽略楼下的人,因为你能决定战争的走向,而10楼和1楼的人能决定战役的胜负和起止。同为10楼之下的人,与其为那三五层楼的差距争论不休,不如相互分享、扶持,一起去往更高的地方。只要你曾登高,你变永远忘不了那展现在眼前广袤的天际
2.顿悟时刻到来时,感觉心内豁然开朗,仿佛长久弥漫在眼前的迷雾缓缓散去,疲惫的姿态渐渐舒展,也像是一把钥匙,解开心中的结。带着这样轻松的状态,会更容易迈出崭新的一步。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经过每一个路口的时候,抉择也会更有底气。
3.当防御机制被启动的时候,情绪的“大象”会激烈地反应,强烈的情绪升起时我发现是很难控制住的,即使理智的“骑象人”知道当下的处境也很难依靠自己薄弱的力量控制住它。正念是抚慰躁动大象的一个好方法,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随时正念的境界,需要听语音辅助自己进入正念状态,但是在情绪的“大象”带着自己疯跑的时候,它可以帮我理智的“骑象人”将它引导回当下的轨迹中,也是协助我管理“大象”的一大法宝
4.闷头把活干好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老板的需求,给他舒适和掌控感:及时回复信息,定期汇报进展,要谦虚,多反思少张扬。即使做的比职责范围多,但是职位是虚假的,做的事最终会成就你
5.《通往权利之路》(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回忆录)推荐理由:一个从杂货铺走出来的铁娘子,你会看到执着于梦想的女孩是什么样,以及她是如何打破政治天花板的。她也是一个被政治流放到孤岛上的人,全身投向政治,亲密关系缺失。她学会了永远不要别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但是也从小被父亲着力培养政治兴趣,长大无爱好和亲密朋友,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该庆幸还是悲哀?
6.【工具趁手】确实很重要!我常常因为用了趁手的工具欢欣鼓舞,也有时被工具苦恼:我因为被学校电脑的病毒困扰,换了苹果电脑就解决了。关于【读书】,有的时候其实也是“less is more”。关于【讲事情】《靠谱》这本书提到一点可以借鉴:先说结果(论点),然后实例/数据+解释,再回顾结果(论点)。中国人通常习惯通过前因后果,再自然引出观点,可听众确实容易在引话题过程中丧失兴趣,站在听众角度思考看来很重要
7.的确,奋起一搏有的时候不是因为我们勇敢,而是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让我回忆起《权利的游戏》里一句台词:
儿子“一个人害怕的时候还能够勇敢么?"
父亲"一个人唯有在害怕的时候才能够勇敢。"
8.这次写的很好也很清楚,内容很充实,感觉到有很多内容想说,也展现了你的才识渊博,是一篇非常让人羡慕的感文。有两点我不太赞同:
【粒子状态才有心理边界问题】
我觉得以身体为界,向内叫“自己的肉体”,而不是“自我”。“自我”是一个你之前讨论过的灵魂层面的概念,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每个人对自我的定义不同,“自我”可以超过自己身体的边界。有的人的“自我”很广袤深远像波,有的人的“自我”比较具象像粒子。
【耶稣等超脱者没有心理边界】
很显然《过犹不及》最初主要是讲给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人听的道理,理念是:你信仰的神对于众生都是有边界的,那么你可以跟你信仰的神学习如何设立边界。我赞同书中神的大爱是有边界的这一观点。
其实我理解的边界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原则或者选择。边界是后天定义的,说白了你这个人可以有原则,也可以没有;你可以选择接受或者说no。
另外,你说你没有边界,可能是定义不同,在我对边界的定义里,你是有边界的人。
举个例子:
读书会时姐姐难得来让你陪她吃饭,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我们书友晾在一边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说句抱歉就ok了,那是因为你价值观认为这时候陪伴家人更重要。
但假设你很想完整地参加读书会,天天可见的姐姐非让你陪她看无聊的偶像剧,这时候心理界限就会出现,如果你价值观里认为读书会难得,就会跟拒绝姐姐。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那个no。有的人就停留在纠结的地方,即勉强自己陪了姐姐不情愿,又心里遗憾错过了读书会。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实边界有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的边界,篱笆也仅仅是比喻,并非人与人之间的分区
9.写的太好了,让我又系统回顾了这本好书。“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而暗含在过犹不及里的这个“度”,大概练就的是恰到好处的功夫吧~
10.强调“可交付”蛮好的,既可以促使分享者深入多角度打磨,也有利于听众或观众未来在生活中的应用。能量只有传递出去,流转起来,才会源源不断蹦出新的力量和火花。
11.自从朋友推荐,就一直关注辉哥,还真的就是因为能体会这些都是作者生命轨迹沉淀下来的文字,有一份坦诚和真实的味道。没有烦扰的广告分散注意力,打断思考的流畅感,每次读文章都是畅快的体验。会继续一直关注和支持
12.当年深入学习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关于大象和骑象人的比喻对我来说有一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才明白很多无论是习惯养成还是促进行为改变的方法和途径,都是基于这一原理:如何摸清大象的脾气,如何调教或者说引导“情绪的大象”,带着“骑象人”去想去的地方。(可是我上大学时就喜欢在宿舍床上看书,懒得去自习室这种“场”…也不知道为啥)[捂脸]
13.能遇到这样把自己学到的自我生长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这帮大二孩子太幸运了!关于“习惯边划边看纸质书”,我目前也有这个问题。考虑到现在电子版的东西环保、容量小、方便迁移和整合,尤其又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红利,实在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信息化的工具。但是我现在读文献或者看书还是习惯在纸上涂涂画画,也没有找到很趁手的工具……所以目前我还在向“无纸化”进化的路上…
14.中、西医其实都与巫医有渊源,当今仅仅是不同方向发展的一个阶段。【西医】选择现代科学(具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以及可重复性和预测性);【中医】则选择了东方的哲学思维朴素辩证法(但此法是曾经古人解释自然的哲学,经不起现代科学考验论证),因此现在正在向【中西医结合】演化,运用西医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及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论证和研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建议读一下《人类简史》,【现在科学】也是早期【神学占卜】演化发展后的另一个“信仰”,也许未来还会变呢!生在这个时代的我选择相信科学(无论中西医),但也有人选择相信求神可以治好病,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了。就像医学范畴里选择相信中医还是西医,也是个人选择而已,因为有时只要你坚定地相信它,心理安慰作用也会有助于康复。另外祖国大力扶持中医,有一定国家层面原因,不好讨论。
15.这让我想起之前看一本书叫《正念的奇迹》,全身心地投入跑步也是一种正念状态。正念平息浮躁的心神,让注意力回到呼吸和当下的自己。不需要什么复杂的仪式和形式,走路,吃饭,刷牙或者静静坐着的时候都可以是正念练习的好时机。我觉得跑步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心肺功能的训练,你会发现只要坚持下去,你“跑起来不那么喘”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只是我自己还没有从跑步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总觉得是一个蛮无聊的运动,我可能会选择跳舞或者别的,所以我真的打心底很欣赏能真正享受跑步过程并跑上瘾的人~
16.为什么戴口罩那么难受,有的人脸上会起疹子,但是大家依然要戴口罩坐公交呢?首先可能是知道口罩可以保护自己,谁也不想得这个目前没特效药的病。可是目前本市病例很少了,肯定有人会存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被传染。那坚持戴可能是公共场所被判定疑似接触可能要被隔离14天,这个代价太大,戴好口罩即使车上有患者自己可能不用被隔离。可是肯定会有人赌车上没有传染源。那么最最重要的大概是强制要求上公交必须戴口罩,司机把门,加上同乘群众的道德谴责,不戴口罩的不能登车?我已经好久没出门没乘公交了……
17.我也觉得没有明确目标或者问题导向的事,效率往往很低,项目也极容易流产。不妨先提出一个问题,就像寻宝地图中的一个标记,大家的奇思妙想,以及探寻宝藏的劲头可能就被调动起来了呢!
18.这让我回忆起前段时间自学R和Stata做数据分析的惨痛经历。看似简单的代码,本来以为输上就可以运行,结果现实是:软件安装不同版本的运行稳定性不同,安装删除折腾了好几次;运行命令时,还需要提前安装一系列傻傻分不清的package,否则无法运行,去网上逐一搜索排查原因;package安装好,输入代码时标点、大小写,空格都主要注意,这些错误都犯了一个遍……有一段时间真是要抓狂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隔着一条很长的鸿沟。因为只是为了使用,没有花太多时间学理论知识,但是试错再去查原因解决的过程,让我对代码的运行原理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实践始终是学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是非常宝贵的个人特质,是在上学期间逐渐培养起来的
19.希望自己做一个在春天里扑下身子汗洒大地,在秋天里收获喜悦丰收的人。相信时间和复利的力量,坦然接受平凡,但努力摆脱平庸。
20.下周二就要视频面试了,即将开启职业生涯。我要在面试时突出“核心竞争力”,表达出我的“能力组合”,提高自己的对外竞争力。即将走出校园避风港,独立面对世界中的“无常”,我希望做到:不要正面冲撞企图“控制”情绪,要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观察”情绪;用“规律的生活”增加内心安定感;不要成为“平面人”,要增加支点立体起来;点燃长期目标的灯塔,我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我一直在不懈地前行;带着成长思维去面对挫折;打破应该思维,接受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用“极限生存假设”,促使自己早点行动,为抵抗“黑天鹅事件”做储备。
21.其实,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但这条路需要抛却即时享乐,耐心提升自我,忍受漫长孤独。
22.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优势”,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视野塑成了自己的模样,我们要学会放在时间轴上看人,结合经历理解别人,这样会少很多矛盾和不理解,也会多一份同理心吧。"与人相处,记恩不记仇,记好不记坏,如果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人生必然会风景如画,所到之处皆是贵人。"
23.几次群里讨论让我体会到,作为【长辈/“知之”的人】:分享珍贵经验或难得体会时,要记得呵护对方的自尊心,否则一旦对方架起心理防御的高墙,再掏心掏肺也很难将信息和温度传到对方心里。作为【晚辈/“不知”的人】:当对方愿意把用岁月沉淀下来的珍贵经验掏出来分享时,先不要在意对方说话的语气,而要重视说话的内容。因为过早地架起防御,可能会错过对方想要交付给我的,他生命中的“精神宝贝”,长此以往,定会使这类愿意精神财富共享的珍贵人群离我远去,不再愿意给予我了。当我面对任何一个人时,我都既是“知之”也是“不知”者,因此我这两方面都还有提升的空间~(感谢刘亚第、吴涛曾推荐给我的书《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说话之道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