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大器张显敬,前六稳居文笔工。
巾帼犹有须眉志,文体兼蒿样样能。
这是我的班主任姚老师给我的高中毕业评语。诚如公号热文所推的那样:最优质的品格基因都是雌雄同体的,性别已不是区分我们社会地位的标签,尤其是我们中国女性的半边天。
“不要学女人聊八卦,要像男人一样谈事业。”这是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职场语言。对女性的错误定位其实是一种无意识偏见,因为在男性的世界里我们女性似乎是天生就依赖男性而生存的。这里就暂且对男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发展起源不做探讨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古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现有“如果我爱你,绝不会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朦胧派代表舒婷,盛唐武则天的女权震撼了世界,如今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同样为世界所崇拜,商界奇才格力集团的董明珠,华为集团新任接班人孟晚舟,她们都是古今中外的杰出女性代表。
我的父母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就是让我知道:个体之于生命的独立、自由和尊重。我是出生在八零后正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时期的女孩儿,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受农村的整体环境影响,生了我三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
父母是有传统观念的,但期盼儿女双全的同时也为子女考虑,希望我们结伴儿成长,长大成人后相互扶持。长大后听父母说过,要了弟弟后母亲做了节育手术,父亲觉得母亲牺牲很大,一直为此抱有亏欠。
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但小时候的我们姐弟俩天生什么都争,所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买什么都是双份的,因为免得我们吵起来没完没了。记得父母每次教育我都说因为我是老大得让着弟弟,弟弟比我小不懂事,没有无缘由地让我受过委屈。可我从来都不会听。父母也会要求弟弟不要胡闹,不能以小欺大。
从记事起,家里的东西大多是双份的,不一定是我们姐弟俩平分的。比如说我父母在给出弟弟的婚房后自己又买了个大三居,三室两卫,为的是彼此都能有独立空间,电视、电脑和音响都是自己用自己的,互不干扰与影响。
打小父母对我们姐弟俩做人做事要求很严,父亲常讲对男孩儿要求严,因为将来他是要养家糊口的。但女孩也不能不要求自己独立,只有独立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自由,最后赢得尊重。
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到高中毕业都是寄宿生,接受的是军营文化的封闭式管理。直到工作住在单位宿舍,我早已习惯独立的生活,父亲要求我不论婚否要自己买房买车,因为这是生活的基础,我正在为此目标而奋斗。
父亲是个很刚强的人,所以我骨血里的基因继承了他的要强。记得高中时我跟父亲抱怨,校队没有女篮,每次联赛都没有女队参加,校方就没给女队机会。父亲说是因为我打的不好,我说连球队都没有怎么打,父亲说你足够强大就应该加入男篮,我说男生不跟我打,父亲说只要我打的好,技术水平过硬的话,男篮就没有理由不要我。
至今都记得高一的那个夏天,顶着大太阳拼命地投三分,跑三步篮,每天都出操跑步练体能。大雨滂沱中感受热血的沸腾,用汗水诠释着青春的热爱,期末联赛我终于加入了男队,体力上的比拼我很逊色,但我仍然可以跑全场,而且外围的三分让我展现优势。
父母从来没强迫我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儿,只是适可而止地提醒我少走弯路,把事情厉害说清楚,至于权衡利弊拿主意下决心都得我自己做主,包括我的择业和婚恋。
我感恩父母教育我的良苦用心,更感激父母教会我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想着从小听到大父亲还在听的《不白活一回》,还有《谁说女子不如男》中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还有《智斗》中的阿庆嫂,我坚定的志向正是在父亲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每有救灾抢险和维和任务时,我们的女战士不会因为性别而拒绝使命,只用行动书写英雄本色。工作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不想强调男权与女权,我更想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优势互补的共事理念。
我始终认为:人无业则不立。所以我像男人一样拼命工作为生活打基础,怀揣事业之心;也会像女人一样渴望小鸟依人的爱情依靠,坚定婚恋信仰。
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都得坚定志向,追求自己想要的事业;只有生活独立,才能有自主选择幸福的权利;我会不遗余力地坚持拼搏,因为希望我的人生如老师的评语那样:样样能,样样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