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杂事越多,脑袋和内心也如家一样,一段时间不整理,便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头绪,于是心情莫名烦躁,喜欢有条理的安排,有条理的工作、生活。
吃过午饭,看时间还早。便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微信显示除了未读消息条数之外,还有如往常一样很多个顽固的小红点,这些小红点是设置成消息免打扰的群聊新内容。数了一下,足足有20多个,或许是今天有时间的缘故,没有对这群“红孩儿”置之不理,既没有打开查看,也没有随机离开,不一时,这些小红点在眼前慢慢晕染、扩大,眼前红彤彤的一片。有瑜伽群、广告群、所谓的各种学习群等。
这些群有自己主动加入的:前年在瑜伽馆练瑜伽时加入瑜伽群为便于接收活动消息和时间,后来不去馆里了,群也成了摆设。孩子的各种补习班结束之后也没有及时退群,心理、营养学习群是当初考证的时候加入的,没拿到证时大家在群里积极打卡,探讨学习心得、疑难案例分析,拿到后就变成了抱怨群和广告群,因拿到证后没有从事相关职业就把书本放到一边大肆宣扬证书无用论,看到同学这样的消息心情难免受到影响;也有被人无缘无故的拉了进去碍于情面没有退出的:好像现在每接触一个老板都会被拉进一个群。其实即使不是群成员,只要有需要就直接购买了,毕竟现在广告太多,时间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查看群主老板所发的各种促销。但这些消息着实已经影响了正常消息的查看,想着想着,我那爱清理的毛病此时开始发作了。
那些无缘无故进的群每天消息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而这几百条的信息自己是从来不查看的(即使不查也知道大致内容),也就是说这个群里面的内容对我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影响,自己对群也没有做任何贡献,这叫做“双向无用”。这些双向无用的群,还是退出为妙。
就我个人而言,群的意义在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各取所需、促人进步成长,成人都是积极的、阳光的、主动的、快乐的,让你一看到群主的号召和别人的展现会不自觉的嘴角上扬、觉得这就是自己所向往的。而大多数的群内容带来的不是共鸣和快乐,反而渐渐成了负担,在群里讨论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内容,自然也无法真正享受其中,但是它们又每天顽固的一条接着一条的来,如果不设置成免打扰,手机会响个不停,即使是免打扰,往往耽误了查看重要信息。正如乔布斯所言:“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要坚决退出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而有的群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能设置成消息面打扰的,如家庭群、工作群、真正的学习群。
我的家庭群分为娘家群、婆家群,这样的群是释放压力、共享幸福、共担责任的。婆家群的群主是顶天立地的大哥,一到节假日,群里的红包一个比一个大,我们戏称“肥水不流外人田”,吃亏赚便宜不到外边的。消息也是最真实的,看到家庭群发的消息是温暖的,当然也有紧张的时候,前段时间老爹身体不适,为避免老爹知道病情,我们另建一个群专门讨论病情和方案,每看到有消息便一阵紧张,生怕又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要想工作好,微群离不了。工作群往往发的都是有效信息和任务,不容错过,别说错过,有时即使推迟阅读时间,就会酿成大错。
学习群是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汲取别人的思想和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比面对面节约时间,也有效避免了打电话没人接的情形,只要看群,便一目了然。
学习群里我最珍惜的是这个写作群,我是一个不太会写的人,但也总想延续高中时代的写作梦去试一试。抱有这样思想的人自己是难以坚持的,刚好在课题群看到胡总的招募信息,试着报名,胡总竟接受我这个水平不高自制力不强的人让我有一次感受到她的大爱。和胡老师一共接触过三次,久闻她的大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睹芳容,一个偶然的机会和胡总一起吃饭,她不凡的谈吐和自信满满的笑容告诉我:这就是课题大咖胡新颖老师。不过我知道她当时对我是没有任何印象的。我们接触的第2次是六一儿童节朗诵节目报名时,我用撇脚的普通话带着极大的不自信弱弱的说想给孩子报名时,她二话不说:“你加我微信,我拉你进群!”,打消我所有的顾虑。第三次接触我得以进这个写作群,我们现在督促孩子,孩子嫌我们唠叨,就像当初我们不乐于父母叮嘱我们一样。成年以后便觉得有个人监督你、督促你是一种幸福,毕竟惰性是每个人都有的,没人逼你一把,难以成长。有了这个平台,对我真的有效。每天哪怕一点点,也都在写。也渐渐发现写东西在于用心感受,当你不去融入生活,用心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时,脑袋里是没有内容的,更不用说形成文字了。所以用心生活很重要。
余生很短、很贵,请别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