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还得回归内心和深处!
——题记
"得到”的陈海贤老师的书《了不起的我》里有个灵魂拷问: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干得不错,有一次,你竞聘一个职位,但是很可惜,竞聘失败了。那么请问,你会怎么想这件事?
第一种反应:我知道自己是谁,也觉知自己努力了,所以,落选只是个意外,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第二种反应:也许高估了自己,且准备不充分,所以落选是正常的,继续积累和努力;
第三种反应:这场竞聘或许存在不公平,或者怀疑有暗箱、黑幕或者猫腻;
第四种反应:这次竞聘的确很重要,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有些孩子有可能就此无缘原本唾手可得的优质教育机会和福利、惋惜;
第五种反应,看开点儿,工作也没那么重要,暂时回归生活,倒也挺好;
第六种反应:人生海海,拥抱、接纳现状以及不确定,更期许未来。
对于这六种反应,你会选哪一种呢?
陈海贤老师的答案,可能有点出人意料。他说,哪个都不太好,因为这六个选项,都停留在过去,是在找理由、找解释、找借口,都不包含那个最应该的选项,就是马上开始想——接下来,我又该怎么面对和处理呢?
话说前一阵子,我出于好心,斗胆办了一件事后想起来有些冲动或无奈的事情,但是对于当事双方的效果都不佳。
随后又自行接受结果,并进行了个人反思,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
没想到的是后续事件继续发酵和膨胀,不仅超出了我的预期,还让我陷入了被动,尤其是我暂时还做不到心如止水,不受各自的干扰。
鉴于自己目前岗位工作的的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只好快刀斩乱麻,果断进行局部的"删除"处理。
不料,最近同一事件”神反转“,兜兜转转后又恢复从前的原生态。其实这样的结果对于我的双方好友们固然是好的,可是接着我就发现我被一些人莫名奇妙的曲解,进而引发工作环境的沉闷和尴尬。
被人”误解”、嫌弃的滋味儿确实不好受,所以当我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后,心里颇不平静,甚至觉得难过和委屈,却也不想找任何一方去解释或者倾诉。
好在几个深呼吸之后,慢慢平复下来,紧接着开始自问:我想当然的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也貌似经历了前因后果。但是事实或者真相是并不完全了解双方对于事件的认知或者全貌。
有的时候,事实并不等同于感受或者情绪,更需要条分缕析其中的不合理信念。
所以有必要扪心自问这件事对我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答案是并不那么重要!长期来说更是无足轻重。
那么当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当然宝贵的注意力!要学着调整好心态,抓住能把握的具体的点滴,努力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困于原地,患得患失。
更何况在这件事上,我对朋友双方都算是付出了全力,至于后续结果并非因我而起,自然也不会因我而去。所以不必自责,追悔或者觉得委屈。
第三、那么接下来我又该怎么办呢?深呼吸,及时停止被事件代入后,"内在父母”与”外在小孩”之间的纷争与矛盾。
同时心里始终牢记初心与发愿: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主动选择的自由,所以要像李笑来老师学习:该干嘛就干嘛吧。
毕竟人生就是这么一边失去,一边得到和学到的过程。希望这句话与我以及与我的朋友们都有共鸣、启发和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