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些人物思考类文章吧。最近在拜读一位南京大学教授的一本书《百年旧诗人文血脉》,里面有写到对19世纪至20世纪的一位中国画家的解读。这位画家名为吴昌硕。吴昌硕简单介绍一下。(1844-1927)号缶翁,苦铁。为什么要讲这位画家呢。其实说起带有“家”字号的。比如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等,都有Ta值得赞赏的地方。而我为什么也要从这本书当中找到吴昌硕来解读。也是因为我能看到作者夏中义在文章中把对他的人物角色剖析的非常全面完整。而且一个青年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问题时,其实更希望有一个类似启明星一样的“大”人物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借用解读“大”人物的生活言行,期待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个更贴近内心选择的路径去成长。
“否翁年逾八十,侨寓沪渎,巍然负艺林重望。寸缣尺素,价重兼金;一时江南画风,大受其影响。因其名已著于清季,故亦论及之”。这是当时在当时的美学界响当当的《中国画学全史》上郑午昌对吴昌硕的评价。而夏老师又将其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百年一遇,但丁式既往开来、最值得敬仰的文人画家”。而其实作者作为一位文学家看画家为啥会标注为文学画家呢?其中一句话我一直记忆深刻。“能在艺术史臻于高远者,其性灵不应该不‘雅’。雅,即不俗。‘不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绝缘于求田问舍,否则,人没得活。‘不俗’,是指人不宜在价值层面把钱看得太值钱,而对其他很难用金额来标价的人生选项(诸如个体情趣,格调,才华,爱意,良知,责任或超越性追求等),默然不识其珍贵乃至敬畏。”然后说道其实人文画家的“人文”二字就体现在面对诸如此类生活选项的时候,人文画家选择了多数人不同的选择,他的根在此体现。
而反观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依然如此。一个人活出了他理想的自我人格自期,那也就奠定了他不是在笔上潇潇洒洒的画上几笔就了事的普通画手。而是通过画,他有了自我的价值倾向。联想到今天在跟福建的村子遇见的一位林正禄老师。此人大概也是活出了自己的人格自期。以教画为切入点,来传播他的哲学人生观。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概念不是说你来了就一定是艺术家。而是你真的能把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智慧在这个公益绘画中找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就可以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他内在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从佛教理论有个说法为,眼耳鼻舌身意俱为一体。思想是和行动捆绑的。如果你能在思想上找到训练的方法,那么你就能在其他方面同样活出思想训练提高所带来的同步提升。也就是内在的智慧的拔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