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监管新政下银行信贷资产流转之痛 ---从大行与中小行的角度

监管新政下银行信贷资产流转之痛 ---从大行与中小行的角度

作者: 李利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09:27 被阅读0次

银行信贷资产流转,与非信贷资产流转相比较,所受的监管更严,且存在会计出表与监管出表的双重约束,因此一直是难度最大的流转业务。今年四月以来,监管政策密集发布,对信贷资产流转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流转是为了什么?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什么流转?表内信贷资产流转,最大的诉求是监管指标达标。在存贷比时代,存贷比是红线,所以在重要时点必须不计成本转出信贷资产达标。后存贷比时代,甚至2016年资产荒时代,仍有银行需要资产转出,此时主要是信贷规模、流动性等的约束所致。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谁要流转?一直以来中小行由于存款端不及大行充裕,一直面临更多的流动性和规模约束。大行由于自身储蓄存款更易获得,且央行注入的流动性更多,因此流转的动力不及中小行。

如果要问,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如果不是为了腾挪规模,银行是否有更多的流转诉求?诚然还有,例如尝试金融创新,降低成本等。但是这些诉求都不是主要的。2016年资金价格洼地时,流转价格可以低于基准30-40BP左右,银行转让完经济利润亏损的资产后,还可以获得中收,但是各行流转的动力并不强。

二、流转的本质

流转,其实本质就是要实现规模的调剂:不同行之间的调剂,不同科目之间的调剂,当然,后者是出于降低风险资本的动力,这就与监管的意图有了矛盾。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将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认可的同业信用问题。

(一)大行与中小行间流动性的相互调剂

大行天然具备存款优势,且可以更便利的获得央行的MLS、SLF、PSL、SLO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带来的流动性,因此,大行负债端有优势但资产端创新激励不足,而中小行负债端不足但资产端创新有活力。这种矛盾形成了大行与中小行之间流动性和规模的调控,形成了除央行之外的大行向中小行流动性的注入。

(二)银行间科目的相互调剂

在网传《北京、江苏局反映部分银行发起和 投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资本套利等问题》之前,银行同业资金投资信贷资产私募ABS优先大都按同业业务的风险资本占用。且在MPA考核前,存在A行表内信贷转移到B行表内非信贷科目的规模可能,因此形成了银行间科目的相互调剂。在新政发布后,这种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

(三)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同业认可的信用

信贷资产,是企业信用;信贷资产流转,就转化为了银行同业认可的银行信用。监管虽然一再强调(如102号文)并且希望看到信贷资产流转就是A行表内贷款转移到B行表内贷款,但这在现实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大家规模基本都紧张,且存在客户流失的风险。作为愿意投资的同业部门,去审核自己并不专业的企业信用,且承担贷后管理责任,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127号文之前,大家使用野蛮粗暴、简单明了的兜底函模式。127号文之后,不敢再用兜底函,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呢?私募ABS的兴起契合了这种需求。用分层、评级等方式,将企业信用转化为了大都银行接受的信用方式。但这还没有解决转化为银行信用的问题,这就留下了资产流转劣后处理的痛点。

三、新政下流转的痛点

(一)劣后合规处理之痛

其实无论新政前后,合规处理劣后都是难点。只是新政前没有对理财、同业资金投资穿透到底层资产进行严格限定,留下了操作空间。新政后,之前劣后通过多层嵌套由本行理财资金或自有资金接回的空间被挤压。劣后真实卖断成为首要难题。

劣后的痛点,也是上面所说的企业信用如何向银行认可的同业信用转化的难题。在不成熟的市场,兜底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但在成熟市场,在有一个风险偏好接受劣后的市场,打破刚兑,将风险转移出银行体系,会是监管希望看到的。

(二)优先投资者缩窄之痛

在网传的《北京、江苏局反映部分银行发起和投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资本套利等问题》流传后,市场上银行同业对于投资私募ABS纷纷表示谨慎,有的提高风险资本至100%,有的暂停交易。流转市场雪上加霜,劣后难以解决,优先也存在困难。

四、资产流转停滞可能产生的后果

从表内信贷资产分配来说,大行可能收割一批中小行无法满足融资需求的优质客户。客户资源、资金资源在大行与中小行之间做一次新的调整和分配。结果可能是资源更倾向于向大行集中,大行与中小行的分层更为明显。

从表内外业务分配来说,中小行表内规模受限且无法流转,则会新增表外投放。有可能出现表外非标资产的增长。但是鉴于理财非标规模有8号文限制,可能会加大理财非标转标的速度。

从监管来说,表内转速减慢,减少了表内监管难度,但是表外规模加大和转速提升,加大表外监管难度。且表外理财投放由于更倾向于房地产、平台等高收益资产,与监管希望看到的支持实体经济有一定差距。

五、对未来资产流转的建议

(一)左手堵,右手疏

监管政策的意图,个人以为是希望商业银行合规、安全运行。但是禁止命令需要同时考虑允许信息。例如,如果不允许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对接本行信贷资产,那么需要考虑允许他们如何来解决劣后难题。否则在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动力下,会不断演绎出监管不愿意看到的套利行为,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区别会不断形成新的监管短板。因此,对于资产流转,要左手堵,右手疏。左手堵住偏门,右手打开正门。让流转处于监管视野。

(二)培育劣后市场

从外部解决渠道而言,合规卖断劣后,必须有一个合规的劣后市场。需要允许、引导、培育此类风险偏好投资机构。四月监管政策集中出台后,银行劣后处理问题从思想上催生了一批私募等风险容忍更高的投资机构问津劣后,但从行动上落实到在没有银行兜底的情况下进行投资还有一段距离。

从内部解决渠道而言,监管是否可以考虑本行自营资金可以承接全部或部分劣后,风险资本占用按50%计提,如果出现风险则100%计提。买入优先方银行评级2A+及以上资产风险资本也50%占用。这样对于整个银行系统风险资本仍然100%占用,但是解决了双方价格问题。这个设想的依据是银行转让资产经过外部评级和对方风控,一般评级2A+及以上的资产大都也发过债,有着较高的市场评级。是银行间较为公认的优良资产。这种资产流转整体风险可控,也在监管的视线范围内流转。且私募ABS也解决了效率等问题。监管可以在登记平台,如必须去银登中心挂牌,评级公司选择、准入以及后评价等方面去要求和规范。

(三)对待大行与中小行,既公平统一又区别对待

大行与中小行,在先天和后天上都存在区别。监管此次MPA考核将各行进行了区别,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在业务发展的监管上,需要进一步区别对待。既适度把握大行成为中小行的“央行”程度,提升整个银行业监管的效率,又充分发挥大行与小行特色业务的发展积极性,例如在信贷资产流转上,允许中小行在合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使得不同银行能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形成特色银行,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监管新政下银行信贷资产流转之痛 ---从大行与中小行的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h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