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说

作者: 白胜利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21:26 被阅读0次

      学医难,而学中医更难,学中医难而学中医脉学更难,相信这是大多数医生发自内心的感悟。自古以来,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特色,不可忽略,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所谓,熟能生巧,思可通神。众人皆以神医而自居,不知巧医可成,“望闻问”三诊虽可见可辩,唯切脉可以直测病机,去伪存真,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拨云开雾之功。

        自古学习脉学的医者,多数感叹,脉学之难,明于书而未必明于心,明于心而未必明于手,“心中易了,而指下难明”就连王叔和都这样说,从《内经》六脉,到《伤寒》十脉,再到《脉经》的二十四种脉,学愈越多而脉越多,讲越繁而脉越锁,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疾病四万多种,如果一一对应到脉上,应该也有上万种,每个脉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得,如某人发明了浊脉,见于三高病人,某人发现了郁脉等等,经验越多而脉越多,诸多脉象从经验而得,让后学者感觉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如何学起。

        那么古人发明中医脉学、针灸等方法,本意是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受益的,看过《灵枢》的老师都知道在《九针十二原第一》创造针法时皇帝这样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本人高度认同这一观点,好的东西就应该易学,易用,易传承。

    脉说

        大道至简,脉法亦然,只是现代学者大多急于求成,心浮气躁,无法窥探古人本意,前面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就证明脉诊没有那么神奇,古人治病大多先切脉后针灸用药处方,那么切脉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切脉可以直测病机,把握脏腑气血阴阳。我所了解的现代脉学着分两种人,第一种:以全息的概念来解释脉法,这种脉学家善于诊断,大多有西医学基础,或受现代医学影响较深,他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可以测出现代病名,如胆结石,肝囊肿,身体某部有疤等,而大多数不主要以脉法指导治疗,疗效也不尽满意。第二种:是古法脉学人,他们可以通过脉象测出脏腑气血盛衰,阴阳平衡,升降正常与否,而对现代病名则不那么准确,但对治疗很有意义。本人属于后者,至于以脉测病定症,光凭脉诊便滔滔不绝地叙述病人症状,不建议初学者使用。当然随着经验的积累,脉诊可以测出一部分病症,或多或少,随着经验多寡而异,但以脉定症终究不是大道,容易使初学者误入歧途,仔细分析,一种脉可以代表几种病理变化,一种病机可以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何以以脉定症?脉学的根本是测病机,断阴阳,察血气,视表里,定虚实。

        熟知脉学的根本,切脉就由难而易 ,人人可学、可会、可用。简单讲解一下,脉学的纲领为:浮、沉、迟、数,根据四个纲领性脉可以变幻出十多种脉,如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迟而有力为滑,迟而无力为涩等。人人都可以辨别。根据十多种脉象对号入座,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病机一目了然,气血指下可明,对于大多数稍有中医基础者都可掌握,对于指导临床而绰绰有余,根据本人多年的心得总结,脉学不难,只是我们心想的太多容不下简单的东西,是为脉说。       

       

    白氏九针疗法是国内著名针灸学家白胜利教授,精研《内、难》熟读《伤寒》,结合《皇帝内经》古九针与师氏新九针创新而来的新针疗法。博采历代医家精华,融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针灸理论体系,具有安全、高效、无痛三大优点。独创三大平衡理论:脊柱整体平衡论、局部痛点平衡论、运动力线平衡论;四种同治原则:任督同治、筋骨同治、颈腰同治、脊肢同治;五个治疗开关:以脊柱为主的高速开关、以四肢为辅的普通开关;两种诊断方法:痛点与穴位的触诊、寸口脉法的切诊;四种疗法:以九针为主的快速疗法、以手法为主的无创疗法、以艾灸为主的痼病疗法、以!用药为辅的杂病疗法。九种工具分别为:①圆头型针:鍉针、火针、磁圆梅针;②毫针型针:毫针、圆利针、大针;③刃型针:鈹针、锋针、注射针。白氏九针疗法运用在疼痛病及疑难病的治疗中,效如桴鼓。不但填补了我国针具改革史上的一项空白,也扩大了针灸治疗疾病范围,为针灸临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脉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ja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