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太难了!家长太难了!孩子太难了!
老师:"现在孩子太难管,孩子不敢管,家长也不理解。"
家长:"现在这孩子把我气死了,老师说话还那么难听,把我像儿子一样训了一下午。"
孩子:"家长能玩手机叫工作,我玩手机叫不务正业,也行想当家长。老师就是不理解我,我考99分,她说下次考个100分看看。我们太难了!"
做老师真的很难,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这都是早的,回家批作业,回复家长消息,孩子动不动就不学习,老师批评几句可能就会跳楼,老师打打不得,骂骂不得,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这只是孩子们给老师带来的压力,那么家长给老师带来的压力更多。
六七十年代我们每家都有好几个子女,家长可能并不在意我们学习,这个不听话,那个还听话,这个不学习那个可能还会有出息。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无比的高。管不了就把孩子推给老师,现在一个班级可能四五十个孩子,我们在家里照顾一个孩子都手忙脚乱、焦头烂额。
可是在学校要照顾四五十个学生,而且学校还要求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关注到就是师德有问题,老师把最多的耐心给了学生,回到家里之后看见自己的爱人,看见自己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多耐心了。有些人就会调侃,在中国老师不是人干的活儿,而是神仙才能干的活。
我们不断地进行研课和教研,在我们教学方面,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的专业,都是专家级别的。但是有一项技能我们并没有学过,那就是如何和孩子沟通。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所以,老师和家长都很无助。
现在的老师们、家长们都在感叹,为什么好吃好穿的全给了他们,送他上最好的学校,帮他找最好的补习机构。孩子还是那个熊样!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现在必须要说需求层次论。这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套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了五层,从低往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与成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的需要就是我们吃饱了,保证我们可以活着!安全感的需要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物质的,你有一个房子可以遮风挡雨。第二是精神的,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安稳的家,老公在外面彩旗飘飘都不肯离婚。再比如:老师工资低的可怜,累得要命,为什么还做,干别的不行吗?不行,因为他们离开这个岗位,他们没有安全感。
第三层叫做爱与归属的需求,在这一层里,所有的需求都只有精神层面的、心理层面的,已经不再是物质的了。它包括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注、被认同、被爱、被需要,重要感、价值感、归属感。我们管它叫6被3感。在这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这些感受。第四层就是自尊与成就的需要,它包括竞争心、进取心、自我驱动的力量,追求更高自我价值。
需求层次理论有三大特点
第一,越是下面的、越是底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推动一个人产生进取心、竞争心,自我驱动的力量就越大。
举个例子,解放前很多的劳苦大众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房子住,最终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可是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二年级小明回来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孔融让梨。老师非要让我们想想,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可我想了半天,没有优秀品质要学习啊,孔融他还吃了一个梨,他应该向我学习才对。
妈妈很疑惑!
他说:你看孔融还吃了一个梨,你买的水果我从来不吃。
这就是需求层次的第二大特点,当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不再具备推动一个人产生竞争心、进取心和自我驱动的力量,而能够推动他们产生竞争心、进取心以及自我驱动的需求就自动上升到上一层。
一个老师正在上课,突然外面电闪雷鸣,学生的眼光唰就转向了外面。通常的老师是怎么说的?看什么看?没见过下雨啊,大惊小怪的,就这样的定力将来能干什么?熟悉吗?
如果你们是学生,你们感受到六个被三个感了吗?
没有。可是一个学过的老师他是这样说的。我猜你们很好奇外面发生了什么,很想去看看。这样吧,如果看的时间太长了,我就完不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我们一分钟起来活动一下,然后我们看一看,回来上课,可以吗?
如果你们是学生,你会不会感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注、被认同。
孩子就像一颗树,树上的果实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未来的成就,而树干就像孩子身体,树根就是进取心、自我驱动的力量,追求更高自我价值。这些营养就是下面三层的需求,所以,下面三层里我们已经给足了两层,而第三层我们没有给。就会营养不良了!
所以当我们在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这些学生家里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可为什么他们不努力学习?
学生的需求已经到了第三层,而我们还在努力的给第一层。
假如把一个学生比作是一颗鸡蛋,我们天天地指责他、教训他、管理他、惩罚他、督促他,就像从外面用外力把一颗鸡蛋拍碎,它变成了一盘菜。
可是,如果我们给他外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条件,它就是一个小鸡!所以你希望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从里面打破还是从外边打破?
我们都很难,只要有方法,什么都不是事!
感动就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