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千里迢迢来到成都求学,在繁华和优雅之地太古里游玩时,我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寺庙。它闯入我们的眼帘非常自然,仿佛早就在这里守候多年。是的,我没料到会在这里遇见这样一座古刹。这一定是有某种缘分。我原先并不认识它,甚至没有听说过它。它的存在一直在我的世界之外。如今,它以一种高贵庄重大气的姿态一下吸引了我,也引领了女儿的脚步。我们不由自主踏了进去,也就有幸一睹了这座千年古寺的真容。
这座闹中取静的古寺,原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高僧辈出,成为历代名寺。始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时期,唐玄宗曾亲临此处,二十岁的高僧玄奘在此受戒足具,讲经说法四五年。听说以前太古里这片广大的区域都属于大慈寺,后来毁于兵火,到了清朝同治和顺治时期又开始重建,成就了现在的模样,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
我见过各地的寺庙,但这座寺庙的庄严和精美足以震撼我的心灵,让我的内心不时发出惊叹之声。它的不同寻常处处体现:流光溢彩的佛像,鎏金雕花的廊柱、窗楞、门板,高雅绚丽的字画,厚重精致的建筑,高大的古木,巴蜀文化在这里尽现。
身在其间,内心顿时感到了安详和宁静。古寺之美,就在于它的幽静、古雅、深厚,把你从喧嚣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空明澄清的世界。在这里你一下就进入了这样的时空转换。
但是在禅茶堂,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大慈寺的另一种接纳和宽容:这里的厢房和天井坐满了一桌桌的茶客,人们一边聊天喝茶一边磕着瓜子,热热闹闹,和旁边的清净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知道成都人爱喝茶,公园里,马路边,餐厅里,比比皆是,从大清早就开始了。但是在寺庙里有这么多的人来喝茶,我还是有些惊讶和好奇。也许是在外面走累了,进来歇一歇脚,也许是来进香顺道喝一杯茶,也许是慕名专来此处品茗……这样的一处安逸安静的喝茶之地在别的城市很少见,这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吧!成都人确实会选地方,会喝茶!
我和女儿也被这种闲适的氛围感染,进去找了张桌椅坐下来。
穿着浅灰色素服的师傅给我们送来了茶具,茶叶、热水壶。一袋无相绿茶,一袋大慈甘露,茶叶倾倒在白底素花的盖碗里,在适宜的水温下慢慢绽放开来。抿了一口,茶香萦绕口鼻,茶水青绿透亮,欢喜之情顿时而至。女儿用一双纤手郑重地端起,却是连抿了三口,又慢慢地放下,我们不由相视一笑。
这是一处空间很大的四合院,一个天井可坐二十几桌茶客,东西厢房也摆满了桌椅。天井朝南的那一面最有看头,设置了两个独立的空间,在橘黄灯光的照射下,只见一面墙上有“菩提”两个金黄大字书写在牌匾上,菩提法水正由一长发长须的老者,双手捧一金葫芦,从葫芦中汩汩而出,流入一口大缸中。墙上绘有莲花及“寿”字、祥云等图案,很有富贵吉祥之气。旁边的一间就是“老虎灶”,原来我们喝的茶水就是从这里烧出来的。用青砖砌成的老虎灶上,放着十几个铜质茶壶,壶柄上均一色缠绕红布,茶壶有了些岁月,灰白色的水渍布满了壶身。挽着发髻,身着橘红上衣的茶娘正在灶上忙着冲水,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一会有几个穿黄袍的僧人来到菩提法水前说着什么,用手指点着什么,又绕着天井走了一圈。这一切莫不让人觉得在其间喝茶的有趣有味。
再看看身旁的茶客们,或父母女儿女婿一家子,或两三个中年男人,或一两个年轻的时髦女子,也有单身的男子,他们聊着天,吃些点心,或是不发一语,托着腮冥想,也有看看手机,再看看天。成都的天空难得见太阳,时而阴,时而雨,湿湿润润,倒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这样的天气没有比喝茶闲聊更好的消遣,成都人是深谙其味的,他们追求的是天府之国的巴适和宁静。
一扇扇高大的精雕细刻的排窗半开着,风轻轻柔柔吹进来,两个僧人扶着木栅栏在讲话。可以看到不远处坛里明灭的烛火,缭绕的青烟,淡紫色的绣球花,墙上衣袂飘舞的璧画。不时有几个游客从窗外散漫地走过,也有金发碧眼的。时光就这样温柔地流淌,不着痕迹。在西厢房不知不觉中已坐了两个小时,茶水到了一杯又一杯,茶味也渐渐淡了。女儿还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她是第一次坐下来喝这么长久的茶。
忽然天井里骚动了起来,客人们都端着茶碗急冲冲走进了里屋,原来下雨了!寺里的几个师傅动作麻利地把桌椅并到一起,盖上了油布。
人们在屋里继续喝着茶聊着天。
天井里飘着雨丝,屋檐下已有了滴滴答答声,对面的楼上有僧人脱下了衣袍,原来这里也是他们的休憩处。雨湿润了这栋透着古老气息的房子,无端地生出诗情画意来。
雨中的禅堂,在雨声中喝茶,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就这样坐着,并不希望雨立即停下来。
原本是一过客,竟对此处无限留念起来。
记之,不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