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作者: 章海萍 | 来源:发表于2020-06-02 16:10 被阅读0次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这周我充分享受到了隔着时空去拜谒知名学者杨绛先生的妙处,这本《杨绛传》,虽然不是先生的自传,但是是得到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内容真实、详细,叙说生动、贴切,引用、融合了许多先生著作中的记载,读来熟悉亲切,以大量的历史、人物为背景,从先生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成年后与钱钟书的风雨夫妻相伴路,呈现了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读完之后对先生的生平、家庭生活、文学创作、翻译著作都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全书一共分为十九章,四百多页,算是很厚实的一本;但和先生丰富、智慧的一生经历相比,实在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读书名人传记时,我会特意关注童年期家庭教育的部分,先生一生热爱知识,笔触不耕,淡泊明志,为社会公众所认可,想必和先生的家庭教育有关。杨绛先生的故里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江南名城无锡,无锡,自主便是富庶文明之邦,人才荟萃,英才辈出。杨氏家族书香门第,寒素人家,父亲开明,母亲贤惠,其乐融融。

        书中提到几个细节,让我特别关注到其父亲对她的影响,北伐战争时期,学生要参加游行,杨绛不想去,担心街上的轻薄人欺负女孩子。学校规定,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能豁免。杨绛周末回到家向父亲求救,父亲一口拒绝:你不肯,就别去,别用爸爸来档”,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属下擅自把自己的名字列入欢迎军阀名列,后来父亲在报纸上刊登大字启事,申明自己没有欢迎,别人认为他”不通世故“。并且问杨绛,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后来杨绛果然回校坚持”我不赞成,我不去“。杨绛先生一辈子坚持自己的信念,晚年时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大概和父亲从下在心中种下的种子有关。

        杨绛先生在东吴大学期间,学校让他们分科,她依然请教父亲“我该学什么”,父亲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后来杨绛读政治系,却对政治不感兴趣,最后还是辗转回到文学的道路上。“该学什么”“喜欢什么”,父亲的这段解释现在读来仍然有借鉴意义,喜欢的事未必是容易的,但一定是和自己相宜的,喜欢什么,投入地去做,自然水到渠成。

        父亲鼓励她读书,曾经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个星期都白过了”。父亲笑道“我也是这样”。父女心同此感,这种深深的相知和深情,是宝贵的情谊,是家风,是财富。一百多年人生,杨绛先生爱读书,好读书,读书是她的日常,她的职业,她的精神支柱,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是有着影响的。回想自己,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却痴爱读书,若是一周不让我看书,也会觉得白白度过了。其实爱读书,只不过因为书在那里,而又有读不完的好书,哪有什么理由啊。不知道我的孩子是否和我心同此感呢?

        先生和钱钟书的相遇、相恋、相爱的日常生活,在牛津法国的求学时光,抗战回国的辛苦度日,大部分的内容都原文来自于《我们仨》,读起来熟悉得很,大家也是非常了解和熟知的,无需多言。

        作者花了不少篇目,详细地介绍了先生的文学创作——散文、戏剧以及小说。先生的散文有着显著的个人特征,读过《我们仨》应该都有体会,理趣、文笔十分见好,充满了书卷气息。钱钟书都承认“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读了后,我特别喜欢先生的散文,并准备推荐给习作的青少年。先生自称为了养家,无奈才步入剧坛,写了戏剧,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先生的戏剧代表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让我体会到了先生的才情、机智和幽默,先生谦逊,哪有什么偶然,如果没有对市民生活的体验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积累,哪有这些戏剧的灵感和创作啊。先生的小说创作,也是成绩斐然,作者也一一列举介绍,可惜我只认真读过《洗澡之后》,在先生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的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都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先生在翻译上取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永远的女先生》中,不少翻译界人士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为了记录先生完整的一生,作者没有回避和绕过十年动荡。先生被戴高帽子,游街,打扫厕所,剃了阴阳头,各种迫害,千奇百怪。这部分内容应该大部分来自于《干校六级》,这本书我曾借阅,但至今没有打开,大概是缺乏勇气。从文中摘选片段,却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先生写那段岁月,写得非常平静,非常克制,充满了温情,怪不得被评价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刻意回避了很多惨剧,也许就是“寄沉痛于幽闲”吧。

        先生一生全心全意尊重疼爱钱钟书,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创作,成为文坛佳话;痛失伴侣爱女后,先生依然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完成钱钟书和女儿的遗愿,显示文化担当;百年之际,面对拍卖风波,用法律捍卫权益,更体现了铮铮铁骨。这部分内容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依然被打动,被感动,被震撼,向先生致敬!

        晚年的先生除了治学态度让人敬佩,生活追求让人敬仰,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极其可爱的人。我很喜欢这个细节,先生说:“这么多年来,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做这样的决定:喜欢。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一直坚持五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一时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与,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杨绛先生长寿,这个大概就是最好的长寿药方,药方虽有,但“喜欢”这个药引难寻啊!

        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她,阅读她的人生,阅读她的著作,阅读她的思想,阅读她的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绛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nu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