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你是否有过拿着东西去串门,走了几家后,东西都没有留下,最后又回到了自家的情形?
这些东西,这些礼物,像不像“演员”?出场几次,最后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初二拿着酒出门,没留下,又拿回来。初三,还打算拿那两瓶酒,会不会有“好面熟呀,老演员了”的感觉,这万分恰当的称谓,一度让我倍感惊奇。
这两瓶酒可不真是“老演员”?
出席两个场合,礼数到了,东西呢,转悠一圈又回来了。的确是转场的“演员”。
但心里隐隐感觉,这种“喝水拿筷子,只图个照影儿”的做法有点儿虚伪。
这种做法以前常有。
以前家家都穷,孩子只盼着春节吃点好东西,肉,点心,是那个时代的极品。
我们这里,把点心叫果子。
一封果子,里面有方糕,把棍儿,一个个菱角一般的白色东西,后来才知道名字,有蜜三刀,角蜜…
家里买来点心后,是不允许吃的,留着上供、串门。
点心是“腿儿”,来回在各个亲戚家走,哪一家也不会留,最后,再都哆嗦着回来。
多数点心的包装都是草纸,骑自行车在土路上来回哆嗦,很多时候,点心都会从破损的包装纸里窜出来,在提包里来回跳动。
回到家,整理提包,第二天还要走亲戚,破损了外包装的点心,需要再包装一下,家里如果有白色的粉连纸,或者黄色的草纸,直接换一层外包装就好,里面的小块油纸按窝拿过来,新换的外包装纸,裁好后,按着原来的路径包好,最外面红色的纸签依旧用原来的,用线缠好,看上去又成了一封新点心了。只是外包装纸没有印出来一片片的油,看上去有点假。
新手包点心,总是笨拙到一斤点心包不进去,不知是特意这样留出来一两块儿,还是的确是新手笨拙,反正外面总是有一两块“多余”的。
这一两块儿恰是小孩子们最盼望的,一般都留出来甜甜的把棍儿,至于沾满了白糖的方糕,需要“撑包”,最不能缺少,当然,那也是不怎么好吃的,哪里比得上大家都喜欢的把棍儿!
就算包装纸不坏,小孩子们也可以用小小的手指抠一抠,让它“坏”到露出一个把棍儿,这样偷吃的东西特别甜。
后来有段时间买散点心,送包装纸和红签,自己包装。那小孩们吃起点心来就不会是一个两个把棍儿的事了,一包一斤的点心,估计都是八九两,孩子们都“抽税”了。
点心作为“腿儿”,最后都剩回来,孩子们可以解馋了,咯嘣咯嘣,放的时间长不舍得吃,点心都很硬了,尽管如此,仍是甜甜的,很好吃,反正小孩都是钢牙铁嘴。最后,大家都不愿吃的方糕,大人们也能尝一尝,用来做“腿儿”的点心的使命结束。
近几年,点心属于高油高糖食品的概念传播开来,除了老年人依然有童年口味和情结,其他人基本都告别了点心,而作为“腿儿”的功能也逐渐消失,各种各样的蛋糕成为看望老年人的主要甜食。
如今,拿东西串门多数都全部留下,很少再有只做过场的了。
以前的风俗,过年走亲戚不能空手去,回去也要压东西,比如花糕、馒头,这类面食,有发财也有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意思。
如今,花糕也不多见了,或许不全留下礼物,也属于压东西吧?
点心,每家都还会买一点,但再也不会拿着它走亲戚了,再也看不到它作为“腿儿”,作为“演员”,来回在提包里,在路上哆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