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作者: 南陌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22-10-07 22:28 被阅读0次

    今天上午一边包饺子,一边继续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最后的两个章节了,听到苏东坡的离世,竟然难受的湿润了眼眶。

    那是一种不能释怀不能放下的感觉,此时此刻,我心中想到的不再是满腹锦绣文章的大文学家,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历经磨难终于回归,却在疾病中离世,年仅64岁。

    回顾本书,阅读的过程就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就是一段不断洗涤思想,荡涤灵魂,让自己变得更沉静更透彻的历程。

                                01才华初现

    苏轼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写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

    主考官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轼那次考试名列第二。

    当时为了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苏轼二十岁即已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连当朝大文学家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要知道苏轼能有今天的才华,除了聪明,更少不了勤奋和踏实。

    他读书时,按照传统的老方法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全部抄写一遍,而苏东坡读书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以后来替皇上拟写圣旨时,引用历史往例都是信手拈来,根本不用查书,也绝不会出现茫无头绪的情况。

                              02为民请命

    苏轼并不适合政治游戏,早年不属于王安石的新政派,仕途坎坷。后来旧派上台,他还是失败。

    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党人,他坚守自己的主张原则,只关心政策是不是对老百姓好。

    宋朝的制度很容易造成党派纷争,苏轼于是就一直想摆脱一个颇为人羡慕的政治地位。

    在苏轼再三恳请之后,元祐四年(一〇八九)三月十一日,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苏轼于是就开始全心全力从事工作。他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的革新方案。

    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

    他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了一家公立医院。

    杭州城的运河淤泥问题、供水问题,对西湖内水草的整理及后续永久解决等,可以说,创造性地为民做了一大批好事实事。

    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只想为百姓谋福祉,而当一个人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时,也就是一个人智慧打开的时机。

    这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就是最好的智慧,良知清澈就能心生万法。

    智慧的宝藏大门一旦打开,就会有无上的仁爱、无穷的能量、无尽的能量来助你成功!

                            03一贬再贬

    神宗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携大儿子苏迈离开京都去往长江边上一个穷苦小镇——黄州。

    几乎死里逃生的苏轼,这时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他转向了宗教。

    也是在这里他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和当地老百姓一样生活的简单而快乐。

    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钻研佛道,研究道家功夫,大量吸收佛经道藏,在儒、道、释的综合陶冶下,他的精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位天纵大才,在这里完全松弛下来,精神安然自在,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此外,著名的《定风波》也是出自这一时期。

    这就是他因“乌台诗案”的被贬经历。

    哲宗绍圣元年(一〇九四)四月,章惇为相,章惇也算他的故交之一,年轻时他和章惇曾往陕西山中游历。

    章惇上台竟然首先拿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

    当地百姓看见苏东坡这位诗人,都觉得惊讶,不知他为何故被贬谪到他们这个地区来。

    被贬岭南,苏轼最闻名的一首诗是《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年近花甲,被贬蛮荒之地,却依然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甜蜜和美好,和当地官员百姓相处融洽。

    虽是被贬之人,但苏轼还是不改一颗赤子之心,他热心公益,为百姓着想。利用他和内兄程之才的关系,解决百姓税收,建设桥梁,修公墓,关心农事,实是为民做了不少好事。

    就在苏轼以为他就要在这里度过余生时,他再次被贬到中国文化的藩篱之外——海南。

    初到海南,当地官员善待他,让他住在官舍。说是官舍,其实就是一间小房,雨天就会漏雨。

    但是被发现后,还是被赶了出来。给他提供住宿的官员也因此受牵连。

    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尽管如此,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

    在农家子弟的帮助下,他建起一简陋住所。

    在友人的资助下,开办学堂,推行文教。带领当地人挖井取水,减少疫病。采集野草,考订草药种类。没有好纸墨,就自己研究制墨。

    还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了杂记文稿《东坡志林》,他注解了《易经》《论语》《尚书》,完成了他的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

    被贬可以说是他为官生涯的主旋律了,如果说第一次被贬的黄州见证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二次被贬的惠州则留下了他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为民谋福祉的足迹,而海南的儋州则留下了他开创文明先河的传说。

    苏东坡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他留给我们的不光是诗词、文章,还有书画、美食,更有那种遇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至美的灵魂,至高的人格,对生活饱含深情的热爱和一颗至纯至善的赤子之心。

    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qi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