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作者: 心的选哲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7:18 被阅读0次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苏俄有句谚语“一个人不能既时髦又出类拔萃”,从诸位真正大神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帝俄时期的托屠陀,还是苏联时代的索帕爱,大体的确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浪漫的太阳普希金当然必须算个例外,但也就这么慧极必伤、早早no zuo no die了。可也许是树挪死、人挪活,法兰西文明的皇家花园里,每个分区里却都少不了战斗民族的苗裔——音乐有塞尔日·甘斯布,电影有雅克·塔蒂,美术更是有康定斯基等数不胜数者——这些伊万们无一不是时髦精,但以剑走偏锋脑洞大开的锐意和实打实的扎实功底,令人只有佩服的份的同时又改变、带领或起码推进了自己所在领域的生态进化到下一更高级阶段,而人家领风气+风骚不只是在自己领域,更是号令全民以追随为荣……

法国马赛国家剧院在这个春天带来北上广天的《女学究》,就是这样一出既时髦又出类拔萃的杰作。一票难求的观后感却是纷纷“炸了”,这个词用于一出350年前喜剧之王的经典,如何不违和?起码就本人在北京场的观感来说,这完全不同于我熟悉的那座一向厚重的首都剧场,而像是天桥艺术中心或上汽文化广场的音乐剧舞台。从来没见过古典戏剧如此炫目:二战后西方新布尔乔亚“宅邸”之内,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乐体来演奏和原作同一时期的巴洛克风,让两个妇女解放最重要的时代在流动的建筑中隔空握手;大胆的撞色、夸张的造型、偶尔还blingbling、甚至时不时“操作有风险”(台上做起化学实验,是名副其实真的“炸了”)。尽管,对于莫里哀那亚历山大体的十二音节诗原作,这出2年前的新版本“没有改变哪怕一个句号”。

这样一出既时髦又出类拔萃的戏,导演一定也是这样的人。一看导演——不仅如此,还身兼舞美设计之要职的尊姓大名:Macha Makeieff。敢情也是位俄裔。但名字是典型的俄罗斯女性名、姓的拼法词尾却是西化的ieff而不是yev或者更体现俄语阴阳性的yeva,这其中必有缘故。仔细一查,厉害了:土生土长的马赛人,俄裔贵族后代,却是新教徒,这样的出身就自带十足冲撞感。再看履历,早年跟着现代喜剧电影之父、法国俄裔雅克·塔蒂做电影、后来是“我的舅舅”电影公司高层,后来和Jerome Deschamps合伙影视公司、出品的喜剧电视“les Deschiens”霸占法国人的荧屏十年,又是国家级戏剧中心的总监、导演,还是舞美大师……可谓是:伊里奇讲话理太偏,谁说伊娃不如伊万。

女导演导演这出女性角色和戏份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经典新编女人戏,带来的不同恐怕远不止上述视听领域的呈现。恐怕《女学究》是莫氏喜剧中最不好驾驭、毋宁说费力不讨好的一出。明明剧名没有“可笑的”、在中国上演时居然连译名也要蹭同一戏剧家早期艺术水准远不及这部的《可笑的女才子》的大ip,恐怕就已经说明问题了——“女才子”在国内版本不计其数,而作为莫氏成就最高的喜剧之一的“女学究”,甚至在中文百科莫里哀词条下都连个名都没提。而即便是发自内心地同情女性(有《太太学堂》)为证的莫里哀本人,处理不好也会被直接攻击为“支持女性解放,只要别威胁到男权”。

而到了女导演马克耶夫手中,是“如何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几位女学究一个比一个zuo,偏执不假,却多了几分基于人性的萌倔,性格行为则是大开大合的性情中人,雷人却不讨厌。即便是戏中的反派大boss、大忽悠特里索丹,也以“妖娆哥”的中性打扮、风骚举止消解了酸腐和丑陋的传统人设。如此一来,让此戏的“颜值”全方位得到延伸。

即便不懂法语不爱看洋戏,只是德云社或开心麻花的粉丝(无任何贬低轻视意、只说审美偏好习惯不同),看这出戏都完全能收获充分的应时应景的满足感:妇女地位提高了,女权却难免“田园化”——享受权利和地位却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自己山寨化高大上的同时还以“何不食肉糜”的眼光认知小镇青年和普通阶层。“你咋不上天”的梯子、司令台一般在侧上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视野还有偏差的二楼书斋&实验室无不是一目了然的象征(最后二楼还经不住梯子一点点小考验、掉渣破相了……)。

安放肉身和灵魂也成了突出矛盾——虽然说的不是北上广和三四线,而是具体的男人身上。更有趣的是,提到男人戏中作为大绿叶、垫脚石和妇女用品的几位男角,居然小奶狗(特里索丹、虽然超龄)、小狼狗(科里丹德、虽然从姐姐的忠犬变成妹妹的)和老狗哔(必须是父亲,在老婆面前窝囊了大半辈子,但姜再软也是姜,且还是老的辣)居然占齐了!但笑够了却发现一件再也笑不出来的事:导演平移的其实是整整50年前那场五月风暴的时代背景(难道经济科技和世界一线零距离了,人文认知领域的发展梯度竟差了这么远!?)。

原作是妇女解放的先声、以及其中必然却不失善意的杂音,新编基于此却不止于此,从就事论事的性别政治拉出一道趋于无穷放大的投影,投向更为深远而广阔的纵横四海。不知整五十年前看着父兄母姊辈们在那场风暴中的表现给彼时还是中学生的导演留下了多大阴影。但女学究之家在真相泡沫彻底破碎前对特里索丹的表现,难道不像明明并不缺乏常识判断、却“宁跟萨特错、不跟阿龙对” 的法国智识阶层?而几位家庭成员,堪称“革命各阶层的写照”,母亲是常见的反抗压迫、首义成功的英雄,最后却不免如所有革命成功后的掌权者那样,蜕变为反过来压迫别人的恶龙;姑妈则是红一代里的空想主义者,单纯善良,却认不清主要矛盾早已转移,还在下意识地维护既得利益;女佣在现实中也是劳工阶层,曾经弱势、但如今早已不能用单纯地被统治阶级来定义,起码手里的票需要被拉拢,不想让我造反,那就得给点好处;至于老狐狸父亲,则是反对党,看似替弱势群体鼓而呼,实则只在乎自己说了算……而最令人扼腕的是作为革命炮灰的姐姐——导演在传统剧情后,加了一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引爆”的结尾,连句号都没多一个、却让人笑完之后却如鲠在喉。如台湾电影《台上台下》里张小燕饰演的姐姐的人设反版,又像是《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里加了意识的玛丽亚。对于现实失意、信仰崩塌的群体,无问西东,社会都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关爱,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也让观者更珍视莫里哀这位喜剧之王的先知价值——所谓先知,并非他能准确下知五百载的具体事件,而是后事如何,都总能从已经作古的他那里找到了顺理成章的规律性合理解释、而在他健在的时候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莫里哀逝世离大革命还差着整整一百年,但贵族阶层(对应剧中的特里索丹和科里丹德)无论是曲学阿世还是长梦猛醒,都因经济基础削弱和身无长物而不可逆转地走向没落、资产阶级新贵(女学究之家)有财产有文化,腰杆渐粗、头却没有完全抬起来,需要从前者那儿借一臂之力(合作)甚至生殖器(联姻)来找自信贴金。而大历史的合流和冲突,必然少不得和剧情一样的嬉笑怒骂。这一版剧名的直译为《特里索丹、或女学究》 (再次腹诽《可笑的女学究》的译法),其实“ou”毋宁理解为选择问句“还是”。而问句的答案恐怕是第三条道路——两个阶层里识时务的年轻俊杰、也就是剧中终成眷属的那一对所代表的所做出的选择。而现实中,莫里哀往后、眼下往前都是一二百年间,无论复辟后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还是第二帝国,都是复辟、也许更迭不止、却再没有那么多要命的折腾,那就是社会中间阶层无论作何选择都学会了理智而接地气了。而科里丹德代表的没落阶层里的有生力量,在面对整体危机时表现出的荣誉感和勇气,不禁想起《悲惨世界》里的马吕乌斯。如此说来,积淀深厚的全才,又接地气并讨喜的导演,某种意义上就是昂丽耶塔(法语中有女王意)的再世?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可以既时髦又出类拔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ru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