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可怕的“借口”,让你远离婚姻事实的“真相”

可怕的“借口”,让你远离婚姻事实的“真相”

作者: 初苗说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20:58 被阅读0次

    “姐,当初你怎么那么勇敢?我做不到,即使婚姻已经这个样子了,我还是做不到,因为有孩子,我舍不得……”

    舍不得什么呢?

    是舍不得孩子?

    还是舍不得自己一直以为的“山盟海誓”的熟悉感?

    还是不敢面对接下来的未知?

    舍不得孩子,带着就好!

    舍不得“熟悉感”,那就没办法,得先看清自己的“依赖”,然后再突破。

    不敢面对未知?宁愿在“熟悉的痛苦里轮回”?那,必须得自己想“立起来”,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以“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理由,而委曲求全留在婚姻里的人,还真不在少数,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旁人”的劝解,还是自己“说服”自己。

    而且说出来有种特别悲壮、伟大的感觉。但其实不过是一次隐蔽的自欺欺人罢了。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而做不到,就用这个借口包装成“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无奈之举。”

    “我是为了孩子才不去工作的。”

    真相可能是:你对自己是否能驾驭好一份新工作,没有信心。

    “我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才天天加班赚钱的。”

    真相可能是:你不擅长面对跟家里人的各种状况,所以想逃到工作中。

    “我有孩子,所以没有时间学习。”

    真相可能是:你追完了一部又一部几十集的连续剧。

    “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离婚了。”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要独自面对完全未知的生活。

    “我是生完孩子才变胖的。”

    真相可能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到自律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理由简直变成了“万金油”。这种做法自我安慰的效果很好,却不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问题,并去突破它升级自己,进而获得全新生活的机会。

    其中,“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说法特别有迷惑性。这是一个被深植在群体意识中的信念,乍一听,还真是有道理。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用这句话去规劝一个正打算离婚的人,而且往往能够引起他们内心的迟疑和慌乱。但是,稍微仔细思量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完整”的定义是什么?

    是家庭人生配置的完整吗?必须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有爸爸和妈妈,这就叫完整了?

    再者,性别设置对了,人数够了,家就完整了?

    这种视角是非常浅薄,幼稚的,完全是根据可视性的东西来做判断。说白了,就是很肤浅,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观察世界的水平跟婴儿差不多,当妈妈坐在门后时,婴儿会害怕的大哭,他们会认为妈妈消失了,因为他们不具备领悟“看不见也是存在的”这种较为高级的思维能力。

    重点是,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有爱的流动,这份流动包括养育着对孩子的爱,还有养育着彼此之间的爱。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只相信眼睛看见的,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所以自然会忽略事物中精神及情感层面的意义。

    比如一本书,有两个维度:一个物理存在,一个精神存在。

    在物理层面,可以度量的指数是这本书有多少克,多少页,占空间多少立方米。

    限于物理层面来使用这本书的话,可以用它来砸核桃(如果厚度够的话),或者可以把它烧掉转换成这能来取暖。

    不过,它有另外一个维度的现在,就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意义、思想,你无法测量他的意义或思想。

    虽然这个纬度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不能否认这个纬度的存在,而且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影响,他对你或者对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要大得多。

    所以那些认为完整的家就是不能少人头的人,能理解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物理层面。当他们拥有一本书时,能把它发挥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用来砸人或砸核桃。

    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不改变婚姻中的相处模式,没有成长,没有承诺,只是保留婚姻形式层面的存在罢了。

    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是仇视的、冷漠的,或是如同履行义务般进行每天的生活,家庭里了无生机,动不动就是刻薄的讥讽、猜忌,争吵,或者对彼此的漠视,怀疑、指控。这样的家如何称其为完整?

    这种“因为孩子,所以不离婚”的婚姻,彼此是没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对方,把对方当成一个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这样的婚姻,即便是表面的平静,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出现更大的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心灵对爱的需求,就像身体对氧气的需要。父母的关系会营造出一个没有情感的氛围,让孩子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如同置身在一个缺氧的房间里。

    刚开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缓慢的窒息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行为问题。

    那些叛逆有反社会人格对人冷漠,有暴力倾向,有上瘾症(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寻找快感,逃避现实)等问题的孩子,基本上都生活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里。

    很多有这些问题的孩子,虽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里却冷的像冰窖。家里有没有爱和这家里有几口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另一个层面说,虽然婚姻已经让人很难受了,但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再狗血,自己依然练就了熟悉的应对套路。

    真的决定离婚就意味着要进入一种全然未知的生活,哪怕是有希望的。但是相对于陌生的未知和希望,很多人宁愿留在熟悉的痛苦中。

    从纯客观事实的层面来看,离婚或者不离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孩子始终都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

    发生改变的是父母内心对彼此的感受。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是你心里的那个人没有了。

    说得再准确点,是你过去对这个人美好的投射和期待无处安放了。

    无数次现实和期待的反差,让你已经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对方真的不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所以,“要不是为了孩子,早离了”,是自己的逃避?还是自己的害怕?还是自己对他完成自己期待的“威胁”?还是自己在这熟悉的痛苦中“滞留”的合理化?

    人生,是一场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怕的“借口”,让你远离婚姻事实的“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tv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