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国学越来越热,一来是关乎文化安全,让孩子从小树立国家的意识、文化的意识;二来是让孩子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好和语言特色,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但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而不是在早期就需要早早地灌输给孩子。尤其是0-6岁这个阶段,我们更需要去考虑给到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是不是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
比如,要让一个1岁多的孩子明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光靠念和背是很难达成的。
理解诗句还必须得先认知,排除很多障碍,让孩子看到画面,告诉他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劳动,有多么的艰苦之后,才能在孩子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才能形成真正的记忆。
我们与其让孩子读一些完全不能理解的内容,不如给他读一些经典的儿歌童谣,孩子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内容,不管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还是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都对孩子来说更加有意义,并且还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互动的质量。
像是唐诗宋词这样一些中华文化精华,我们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少量的阅读和背诵就够了,比如有的图画书内容也选了一些优美的七律四句唐诗,配上赏心悦目的画面,也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并不是说早期不能给孩子读经典,而是需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当孩子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理解力的时候再读,可能会更合适。
总结来说,在孩子6岁之前给他们少量读一些朗朗上口的经典,比如《诗经》中的诗歌,《论语》中的妙语,唐诗中的美诗句,还有各种古籍中有趣的小段故事,以感受一下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好和语言特色的心态来读其实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每天大量地读和背诵。
虽说孩子的潜能可能无限,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东西一定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让孩子在早期有限的时间段里面去获得对他人生发展最重要的经验,而不是基于成年人的赶潮,认为这个东西好,就是一股脑地拿去给孩子读。
如果因为这样而错过了孩子发展认知、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岂不是太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