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朗诵先行

诗歌教学, 朗诵应该是深入文本理解的基础。但是,一些教者往往在朗诵上走马观花, 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遍,就草草了事。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时候将一首诗肢解得支离破碎,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帮助学生的理解,实在是违背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和诗歌教学的常规,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九年级上册新增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诗人对周总理的呼唤,表现出天地肃立、山海呜咽的情境,以天南地北周总理留下的足迹和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写了周总理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高度评价了周总理辉煌的一生,倾诉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怀念,抒发了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很明显,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需要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去体会。

而学情的事实是,我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就感觉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放声朗诵。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大多面无表情, 声音很小,有节奏无起伏,更不要说是情感了。
诗歌, 我们都知道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需要在读中品,品中读。学生们似乎只会读,而不懂朗诵。
第一节课, 我声情并茂地朗诵完《沁园春雪》时,学生们的脸上的表情是多样的。有的对我的朗诵表示赞叹,有的可能觉得老师读得有些夸张,有的还有点嘲笑的味道。当我让他们像我一样放开情感去读的时候,学生们的朗诵便如一湖静水,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情感涟漪。当我提出学生师范朗诵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面面厮觑,等待别人解围。最终,只有班长上台朗诵。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学生们没有喜欢上大声地朗诵,不喜欢在早读课大声地去读文章,怕是我们忽略了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都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朗诵是读的综合意义上的表现。
我在思考:为什么,同学们怕朗诵,不敢朗诵,朗诵时没有情感?
除了教学内容距离学生年代久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朗诵的习惯。
去看看我们的早读课吧,学生们一个个在捧着课本背诵考试要考的古诗,背得津津有味,但理解了多少,却不得而知。
早读课,本来是让学生们大声地培养语感,投入朗诵的时候;本来是让学生读所要学的文章的时候,但是却被考试要求的背诵篇章占领。
有时候还没学就超前背诵,学生背诵的痛苦为人师的未必能够理解。
如此, 学生的朗诵意识如何形成?如果,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单元中没有开展朗诵活动, 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又有何意义?如果,单纯地只为考试,那么诗歌教学单元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花时间教了。
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思考。
但是,我还是放慢脚步,别太急功近利,让语文课像语文课,把朗诵作为诗歌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