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舞台出身的马丁·麦克唐纳从1993年的一则现实新闻提炼出这部《三块广告牌》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会是一个普通无奇的悬疑推理故事。
然而,当《三块广告牌》真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影片表现出来的强大张力让我长久地无语。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并非来自传统的电影行业,而是来自戏剧界,他在英国和美国戏剧舞台上都属于站在创作前沿的艺术家。戏剧舞台对编导演的的专业要求极高,严苛的要求也迫使马丁·麦克唐纳的艺术水准要比绝大部分从事电影的人扎实得多。
戏剧舞台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更强调能量的控制,戏剧舞台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三块广告牌》讲述了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不得伸张之时,她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和当地警方对峙的故事。故事平淡得有些单调,甚至会让人觉得素材严重缺乏。但在戏剧出身的马丁·麦克唐纳的调度组合之下,却焕发出了强大的能量。
影片从受害者母亲的视角切入,先入为主地让观众站在了米尔德里德的一边,潜移默化认同了米尔德里德的逻辑和情感,而站在了和警方对立的立场。
警察这边,警长威洛比不温不火,警员迪克森散漫而又暴躁,加上他种族歧视的所为,也让观众自然而然把警方当成了滥用公权力欺压百姓的恶霸。
影片在斗争的张力中不断发酵。
大失面子的警察或劝诱或威胁,受害者的母亲却始终不为所动不肯撤下广告牌。似乎这是又一部《秋菊打官司》似的描写坚韧女性不断争取权益终获成功的文艺片。然而,马丁·麦克唐纳开始展示他高超的掌控功力,他开始设置一层层转折,使情节逐层递进,自然得不露痕迹。
警长已患了癌症时日无多,
警长不愿拖累家人选择了自杀,
警长死后跟女主角开了最后一个玩笑:出钱帮她又租了一个月的广告牌。
这时,我们的情绪已被代入警长威洛比的角色之中。
警长死了,情节到此也让观众深感意外。
丢掉了主角,对抗似乎失去了靶子,又该怎么继续下去呢?马丁·麦克唐纳转换了一个视角,悄悄地将斗争的主角更换成暴躁冲动的迪克森。
把Red打成重伤,丢了警察的工作,
读威洛比留给自己的遗书,在警察局被烧伤,却仍冒死带出米尔德里德女儿的案卷,
在医院里向Red道歉,在酒吧冒死收集证据,
至此,马丁·麦克唐纳又将我们的情绪代入初看上去一无是处的迪克森。
在这层层的递进与转折中,能量在不断聚集。
当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和解的一刻,我难得地感到一丝轻松。
然而母亲的愤怒并未得到缓解,迪克森的愤怒也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有找到真正的罪犯才能平息。
但马丁·麦克唐纳却又一次让我出乎我的意料,结尾他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要去私自展开非法复仇,一个充满意外和悬念的结局。
情节到此突然被掐断。
结尾背对三块广告牌开车离去的画面中,也可以视作是与开场呼应、充满戏剧象征意义的一种结局:他们找到了一条出路,远离这个由于“三块广告牌”而彼此仇视压抑的空间,因为追查真凶的渴望而终于相互理解。
影片整体的拍摄手法较为写实,虽然简单,但扎扎实实创作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情节是编撰的,人物却看起来无比真实,真实地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充分体现了编导高超的戏剧手法。
整部影片情节发展自然,人物的个性突出,然而实际上剧本的情节转换、线索铺陈中体现出的高超戏剧手法更加让人赞叹,每一处意外的转折,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笔力万钧。
最可怕的电影人,是拥有高超的戏剧功底却让人看不出有戏剧功底的那些人。他们从生活中提炼戏,使戏看上去就像生活。
这部影片,也留给我们很多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