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感动颇深,河南一名女子办高中专收“差生”,中考成绩低于300分的学生,别的好学校不愿意接受的学生。
为了办学校她欠债两百多万,收到法院的传票时曾一度有过“不想再看到学校”的想法,现在,方面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回来了,和她一起努力办学校。
曾经有学生瞧不起这学校,刚开学就带着挑衅的笑问她,“老师啊,我要干什么,你才能把我开除?”她笑了,“咱这儿专收被开除的学生,你可算到家了。”
在这里,那些原本无书可读的孩子们接受另一种教育方式:高一学语文,背古文,纠正习惯,“改习气”。高二,来自重点大学的志愿者老师开始补课,同时为他们发掘一技之长,诸如体育、音乐或者美术。坚持到高三的孩子往往会参加艺体类高考。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来,“恨不得三天就能脱胎换骨”。她有些疑惑地反问家长,“孩子16年变成了这个样子,变回来不给他时间?”还
有学生家长嫌弃地说某个顽劣的学生不走,就把自家孩子领走。她少见地发脾气:“剩最后一个,我也把他教育成人。”
她也收到过不少有“网瘾”的孩子。
有个孩子摸不到电脑就焦虑,什么事都做不了还到处吐痰。父母把他丢到广场上,留了张席子,不要他了。李路静找高年级的学长带他生活,每天给他铺床,催他吃饭,帮着洗衣服。有脾气急躁的高三学生跑来说,实在想揍他,她牵着手安抚说,“千万不能打。这是在帮别人,也是在锻炼你自己。”
到后来,她发现这孩子的问题不是网瘾,而是脑震荡,上网只是他转移痛苦的方式。孩子说不清,家人老师也从没意识到。如今这孩子治好病,成了一个测绘队的队长。
种种类似经历让她觉得,每个孩子内心都想学好。她不懂电击、鞭打孩子的网戒学校为何存在,更想不通家长会把儿女送进去。她看过一点相关报道就不忍心,只觉得用恐惧让孩子臣服不是好办法。她把陷入“网瘾”的孩子比做溺水,觉得他们自身有“求生的欲望”,都能“浮起来”,大人应该拉一把,不该恐吓和威胁。
孩子们刚来时不听话,熄灯后的深夜,三两下就翻出院墙。李路静一度不敢睡安稳觉,就在一楼教室铺个垫子,整夜看着。有的孩子还是跑出去,她就要第二天跑满全县去找。
李路静说,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要成长,可他们缺乏关注,“如果社会依旧觉得读书就是要上重点大学,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依旧会辍学。”
她和孩子们强调,“只要你们上了高考考场,就已经成功了。”她想让孩子们知道,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机会,不要惧怕这次机会,更不要害怕生活。
她总默默观察,如果学生会在拖地时把椅子桌子挪挪位置,能主动劳动,主动学习,不再需要看管,就已经学会了生活的本质——“生存”和“向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发掘自身优势,能否扬长避短,关键在于能否遇到一位像她这样的拥有一双慧眼与向善之心的教育人。
本该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却只能靠个人来苦苦承担,政府真的应该反思。
其实啊好的学校真的不是学费钱多钱少的问题,就像这位女子办的高中全程都是免费的,儿三色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就得5000,孩子到底怎么样公道自在人心。
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收费不是唯一的标准,看他在学校里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希望用它来带你看星空大海看未来。
无戒365日更写作训练营33天。
今天的文主摘抄了一些微博上的,如果有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