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末的我, 儿时的年味,大概就是母亲做的臊子面,炸的油饼馓子,蒸的焖子大盘,这些散发出来的香喷喷的味道。以及母亲做的新衣服新鞋,放炮,这些五颜六色的伴着炸药味儿的味道,长辈发的二毛钱的压岁钱土豪味道。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是年味十足了。哈哈。
过年的臊子面做法很简单。炸油饼馓子的时候我也会帮忙,母亲是不准说话的,一方面,害怕说的话多了,油嘣出来,烫伤自己,另一方面,怕嘴馋的话多了,油就少了。还要炸东西,还不让油减少,咋可能么?有悖常理么。焖子是肉馅里加入适量淀粉和鸡蛋调味后上锅蒸制而成,很怀念那个味道,现在怎么就做不出那个味了呢?初一早上吃的饺子里有母亲提前包进去的硬币,谁吃着了谁运气好。
过年还要去拜年的,老家的户族大,人多,小女孩也跟上哥哥弟弟去给叔叔伯伯拜年。记得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二爸当羊户长,挣着钱了,拜年的每人都发新崭崭二毛钱压岁钱。我那晚上没去。第二日去的。二妈张罗吃的,给二爸递话:艳云来了,坐下不走,你赶紧给了。后来长大了。就觉得为了二毛钱年钱,挺没脸的,再后来就不好意思去给长辈拜年了。
老家的年味儿还体现在月底正月二十三最后的燎嘎儿上,兰州居然是正月十五,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大相同吧。邻家嫂子手很巧,会用黄纸剪成小人模样的嘎儿子。点火之前放在麦草里先点着,人们再从火堆上跨过去。意思是把去年的霉运就燎完了。这样的活动实在晚饭后进行的。
火一点着,大人们就抱着小孩子跨过去。完了大点的孩子冲过去。感觉有点像藏族人围着篝火跳锅庄。大人孩子们都很开心。一趟一趟跳着,笑着说着。大人们还时不时翻一下麦草,让火苗更旺一些。火苗大了,就看不清对面的人了,侄子站的远远的跑着往对面跳,对面也有人猛猛地跑过来,两个人就撞一起了,同时坐火堆里了,手烫着了,眉毛头发烧着了,还有刚做的穿了几天的化纤材质的新衣服,烧好几个大洞。给吓坏了。嫂子一边骂,一边检查还有哪里烫着了。侄子也不敢说自己哪里疼。只是问:开学了再给我做件新的不?嫂子又气又笑:我给你新的多得很。骂是骂,开学终归还是做了件新衣服。
现在过年,连炮都不让放了,街上严禁烟花炮竹的车一直在巡逻。再也没有人燎嘎儿了,好像除了每年看春晚再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事了,不让放就不放吧,国家的规定就遵守吧,尽量安排妥当,张罗着过个好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