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凌烟阁故事之李世勣——“义”字当头(上)

凌烟阁故事之李世勣——“义”字当头(上)

作者: 大唐遗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21:09 被阅读302次

    我终于明白,李世勣身上的“义”决不是装出来的一一当他拿起刀,在大腿上取了一块肉,喂着单雄信吃的时候。

    这对儿结拜兄弟,都曾逐梦瓦岗寨,是寨中的“喋血双雄”。塞子被人捅破后,寨主李密选择逃亡,寨员们纷纷逃难,单雄信投奔洛阳王世充,李世勣投靠长安李渊,兄弟俩自此天各一方。

    随后的洛阳城下,被王世充寄予厚望的单雄信拿着长枪向李世民猛戳的时候,也许没有意识到,对面李世勣的心都要碎了。

    天道昭然,单雄信最终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李世勣跪在秦王面前苦苦相求,甚至以自己的仕途作赌注,来换取单雄信不死,但一切为时已晚,在李世民的看来,若不是尉迟敬德及时救援,自己早被单雄信戳死。

    无法挽救别人的生命时,只能挽救自己的心灵。为了不负当年情,不背兄弟义,李世勣坚持让单雄信吃掉自己大腿上的一块儿肉,以应“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铮铮誓言。

    单雄信简单照做之后,兄弟俩从此生死两依依。

    李世勣,隋唐时代卓越的军事家,情义无价的忠诚捍卫者、执行者,原名徐世勣,字懋功,《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很显然,《演义》中将徐世勣“演义”成了一个演义人物,与真实的李世勣大相径庭。

    至于徐世勣为何改名为李世挤,我们稍后再说,我现在要说的是,曾立下盖世功勋的李世勣,为何在极具等级色彩的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中,排到了第二十三位?

    对于倒数第二的排名,李世勣本人似乎没什么概念,也不太在乎,排名出来之后,也没见他有什么不适,依旧拿起枪,心无旁鹜地守疆固土,一如既往地精忠报国。

    名次是李世民排列的,后代帝王们有话要说。包括李世民的后继者在内的众多不同声音,开始陆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鸣响——高宗李治当政以后,重塑了凌烟阁内李世勣的画像;唐玄宗设置式庙,李世勣位列历代以来十大名将之一,并与李靖一起,并称为“武庙十哲”;宋朝宣和五年,官方的“古代七十二名将”排名中,李世勣名列前茅;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中,也专门有李世挤的“传”。

    世人对于凌烟阁李世勣的排名多有言语,我本人也持保留意见,我认为李世勣应该排第九,仅次于排名第八的李靖。

    从对国家的贡献度来看,李世勣、李靖甚至要排在尉迟敬德的前面,不过从对李世民本人的贡献度来看,尉迟敬德无疑要超越李世勣与李靖,毕竟人家曾三次冒死救主。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名利如过眼云烟,让我们避虚就实,并绕过《隋唐演义》为我们设置的许多“认知障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李世勣,一个有血有肉的奇男子。

    站在李世勣人生轨迹的起点时,我是充满迷惑的,原本衣食无忧的他,为什么会走进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东南),蒙上黑布袋,干起了造反的买卖?

    难道是一时想不开?史书记载,李世勣“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计量单位,1钟=640升)”。有吃有喝,又有人时刻照照应,他能有什么想不开?

    时不时施舍一些米面给家乡穷苦邻居,动不动婉拒一下别人那充满感恩的眼神。物质和精神都不匮乏,李世勣却最终抛弃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落草为寇。难道是传说中的吃饱了撑得?

    如果真是这样,那隋朝末年不小心被撑着的人,还真不在少数:杨玄感、李密、李渊,标准的关陇贵族,大隋朝上柱国的后代子孙,却义无反顾的举起反隋大旗;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标准的士族阶级,在暴风雨来临之际,责明君而臣,择良木而栖……

    巴金曾经说过:“人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对于李世勣来说,他不想单靠粟活看,他投奔翟让也不是为了想混出个人样,而是想混出个雄样——一个纷繁乱世所特有的英雄模样。

    翟让,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南)人,瓦岗军第一任领袖,后被第二任领袖李密摆鸿门宴砍杀。

    十七岁的李世勣投奔了五十岁的翟让,对于翟让来说,既是辉煌的开始,又是辉煌的结束(奉劝翟让让位给李密的人正是李世勣)。对于李世挤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翟让是一个没有太多人生追求的人,要不是逃避政府的死亡追杀令,他一定会在东郡法曹(唐“六曹”之一,主司法并参军事,翟让属知法犯法)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

    命运迫使他选择了逃亡,做起了劫匪,他依旧想安于现状,做一只另类兔子,饿的时候啃啃窝边草,象征性地打个家、劫个舍,以勉强维持生计为荣。

    李世勣满怀信心、背井离乡过来投奔,却发现生活节奏竟是如此的慢,与自己的心里预期相差太大,立刻找到翟让,表达了一位花季少年想要的大手笔:都是乡里乡亲,既要面子也要里子,以后这窝边草,就不要吃啦!荥阳与郑州两地辖管的官家水道繁忙,过往商旅众多,稍微“劫”下,便能衣食无忧,还能周济附近乡邻,岂不更好!而且还可以趁机招兵买马!

    听得翟让连连点头,他开始明白,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大,人生旅途上还可以这么玩儿!很快,瓦岗寨袭击的目标由陆上转移到水上,由周边跳跃至远方,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盗”。

    过往商旅们尽管损失惨重,却还是趋之如骛。他们宁愿冒着被抢劫的风险,也要走水路运输的原因只有一个,同样的货物,走水路比走陆路,成本节省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而且,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说走陆路一定比走水路安全。

    面对商人们的前赴后继,翟让只能照单全收,他在乐开花的同时,又得到惊人消息:传说中的李密,在王伯当的引荐下,要前来投奔。

    李密与推荐人王伯当是知心好友,王伯当与李世勣是磕头的兄弟,翟让对李世勣又是言听计从,李密本人又顶看某种神秘光环,因此虽然李密初来乍到,翟让却从来没有把他当新人看,吃香的喝辣的一起,穿新衣带新帽相随。

    李密一到,神秘光环立刻“起作用”,不但奇袭了隋朝大粮仓兴洛仓,竟还成功斩杀隋名将张须陀。

    李世勣与王伯当二人对李密开始发自内心的崇拜。他们坚信,前一阵子广为传诵的童谣《桃李章》,说的就是李密。

    “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桃李章》,中国古代四大譏言之一,最终被一个叫李玄英的人“参悟”——桃与逃谐音,“桃李子,得天下”是指一位逃亡的李姓人物将来会做皇帝;“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指皇帝(皇)与皇后(后)到了扬州便流连忘返,在皇宫后花园中兜兜转转迷了路,再也没出来(意指死);“勿浪语,谁道许”就是大家不要乱说,要保“密”。

    保那位正在逃亡路上那位李姓人的“密”!

    估计十七岁的李世勣,也曾将《桃李章》当儿歌唱过。既然李密有这么大能量,又是“老天爷”钦定的未来皇帝,那就应该赶紧劝说知足常乐的翟让,让他将瓦岗寨第一把交椅腾出来,让李密来坐!

    李世勣找到好友王伯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还还犹豫什么?!王伯当听完后,拉着李世挤进了翟让的大营,他们打算苦劝翟让。

    其实不用苦劝,翟让早有此意,既然名字中有个“让”字,此生注定要“让”一次,看到有人主动提出来,便索性做个顺水人情。

    翟让激流勇退的背后,是一颗无比郁闷与脆弱的心。传闻中的神奇力量,加上现实中的杰出才能,翟让与李密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拥有自知之明的翟让,在李世勣与王伯当竖好梯子以后,顺势下滑。

    李密来到权力的顶峰,李世勣也达到了人生的新高度。李密想成为千古一帝,李世勣想成为千古一将,人生就是相互成全。

    李密封自己为魏公,封不到二十岁的李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一一对外宣称不会称王称帝的李密,却封忠实的追随者一个正三品的朝廷大官,李密的真实内心,隋朝人都知道。

    这是李世勣第一个右武侯大将军的官衔。

    李密在洛水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王世充后,加封李世勣为东海郡公。此时河南、山东两地洪水滔天,灾情满地,民不聊生,隋炀帝命守卫黎阳仓(隋朝三大粮仓之一)的官员开仓赈灾。不过守卫粮仓的官员全都是硕鼠,对远在江都的隋炀帝阴奉阳违,不肯拿出粮食救济灾民,结果直接导致民怨沸腾,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李世勣是具有明锐政治头脑的人,他知道,瓦岗寨的区区几万人无法对抗正源源不断赶来的隋朝援军,但他也知道,民以食为天,黎阳仓官员救济不利,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如果攻下黎旧仓,并开仓放粮,一定会赢得民心,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

    考虑成热之后,李世勣对李密说了自己的想法。李密拍了李世勣肩膀,表示赞成,他觉得李世挤在某些方面跟自己很像,考虑问题也如出一辙,自己当年攻占兴洛仓并开仓放粮,吸引了大批灾民投奔,现在李世勣提出要攻占黎阳仓,然后再次扩大队伍,李密听完后,心里暖暖的。黎阳仓是隋朝三大粮仓之一,一直有重兵把守,瓦岗寨中除了自己,有把握将它拿下的,也就只有单雄信和李世勣,现在世勣主动提出来,那就派他去吧!

    李世勣当即领命,直接将队伍拉到了黎阳仓附近。不过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李世勣没有直接硬碰硬,而是采取了迁回偷袭战术,并一次成功。

    大开仓门之后,数不清的饥民蜂拥而至,大家的想法出奇一致:为了避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窘局面,不如选择留下。留下来一起造隋朝的反,当不当官、娶不娶娘妇都无所谓,只要别眼睁睁看着自己被饿死,此生足矣。

    平凡人的想法,有时就这么平凡。

    但对于李世勣来说,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短短十日,瓦岗军共扩充兵力二十余万!这也从侧面证明,黎阳仓,不是一般的大。

    黎阳仓拿下来了,为了保证胜利果实不被他人窃取,李密命令李世勣,死守黎阳!守住黎阳就是守住粮食,守住粮食就能守住人心,只要人心在,天下,迟早是我李密的!

    李密的想法也许没错,如果搅局者宇文化及没有出现的话。

    其实按照李密的想法,李世勣守住黎阳粮仓同时,也连带守住了东部门户,只要东部门户不丢,他就可以带单雄信、王伯当等人,一心一意地干掉王世充。先干掉王世充,占领东都洛阳,再择机入关,兵临长安城下,到那时,隋朝就会完蛋,自己就会完美。

    但这种完美,只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

    公元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及其追随者发动了江都兵变,逼死了隋炀帝,随后带领十万余众,一路北上,来到了黎阳。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发动江都兵变?因为私心;宇文化及为什么能够发动江都兵变?因为大家都想家了。

    北方乱作一团,长安与洛阳的两个孙子濒临死亡,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心却大得很。

    正如《桃李章》中所吟诵的:“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四里”。杨广带着萧皇后滞留在扬州,一点也没有北归的意思。老婆、孩子、热炕头,隋炀帝的身边什么也不缺,可他带来的的那些手下呢?一个个抛妻弃子跟随他来到扬州,原以为只是短期旅游,欣赏一下江南风景,品尝下当地特色小吃,便可以回到北方老家,但是一转眼两年过去,皇帝连回去的一丝丝意思都没有,怎不叫人心烦!

    而且再好吃的扬州炒饭,吃多了也会吃腻!一些水土不服的人开给怨声载道。宇文化及意识到了“民意”的变化,偷偷加以利用,成功实施了江都兵变。大权在握的宇文化及,带领着归心似箭的人们,开启了回家之旅。

    要想顺利回到长安老家,黎阳是必经之地。宇文化及的到来,搅乱了整个中原。对于刚刚继位的花季少年杨侗(杨广的孙子)来说,为爷爷报仇的机会,随着宇文化及的到来而一天天临近。不过他自己没有刀,要想让宇文化及死,他只能借刀杀人。

    借王世充的刀?

    王世充未必同意,即使他同意,杨侗也不会这么做,杨侗很清楚,王世充为了保住洛阳,与李密展开殊死较量,已然是险象环生,再去招惹拥有十万之众的宇文化及,显然太傻。

    杨侗暂时还需要王世充来保护洛阳,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倘若李密与宇文化及联起手来灭洛阳,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洛阳不保,自己的命也就无从保起。

    要想保命,必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一件怪事出现,洛阳郊外的血腥战争场面忽然消失,原本执着的李密忽然调转矛头,向正围困黎阳的宇文化及宣战!

    杨侗究竟做了什么,能让李密思想发生如此大转变?

    赦免李密谋反的罪,册封李密为魏国公、太尉、尚书令、东南道行台行军元帅。

    这显然不够。

    除此之外,杨侗还偷偷派人告诉李密,王世充飞扬跋扈,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洛阳城在他手里,已经是鸡飞狗跳。魏公英明神式,天下归心,等击破宇文化及之后,杨侗愿意与魏公里应外合,铲除恶人王世充,魏公未来的路,再清晰不过。

    这对于李密,才是致命诱惑。

    除了李密,人小鬼大的杨侗还不忘册封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这是徐世勣第二个右武侯大将军的官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凌烟阁故事之李世勣——“义”字当头(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c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