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堕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自己与他人蓄谋已久的一场合谋。
不妨想一想,自己这一生中最用功的时候是不是自己的高中阶段?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早6晚12家常便饭,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学习机器,很多人的高中阶段就是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相比于高中的强约束性,大学的学习完全靠自愿自觉,不再会有人跟着你催交作业,也不会有人苦口婆心的絮絮叨叨。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人生自主权,有的人选择了努力,而有的人开始了堕落。
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拿起过书本,却有时间每天刷短视频,他们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工作就是娱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的也被别人拉开了差距。有的人看似很忙,却一直在做低水平的勤奋;有的人感觉自己一直在吃苦,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的人追求稳定,却惨遭黑天鹅袭击,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忙,让他苦,让他稳。
01 让他忙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匆匆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众人不解,停下的人笑了笑说到:“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等等它。”
快节奏的今天,我们都是匆忙的赶路人,低头走路的时间久了,我们渐渐的忘记了抬头看头,走的越快,没有时间思考,心中的迷茫就会与日俱增。
努力,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个标配,毕竟很多人没天赋可拼。
但同样是努力,却也有对错之分,也有量级的差别。努力的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就像南辕北辙里那个车夫,再怎么快马加鞭,因为走错了方向,也到不了南边的楚国。努力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在外则是忙,让别人看到我们忙的天昏地暗,忙的不可开交。现代人打招呼的常用语不再是“吃了吗”,而是“最近忙啥呢?”。
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流淌着,那还不如让自己忙一些,用忙碌的状态填满时间的缝隙。忙可以让我们体会生命充盈的状态,可以让我们看起来很上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可以宽慰自己一句:我努力过了,没啥后悔的,对得起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很欣慰?
忙是必要的,但要忙的有价值,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对于忙的正确理解。你能想象流水线上的工人有多忙吗?从时间长度上说比大部分白领要长,但要从工作难度上来说,他们只是在机械的重复一个动作,重复一整天一整年,对于自己的成长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他们在做价值感低的事情。
一个人为什么要工作?一为谋生,二为成长,但终归是要赚钱,要赚更多的钱。一份工作除了能看的见的显性报酬,比如工资和奖金,还要看到一些隐形报酬,比如资源,人脉,个人成长。高质量的忙需要有一个内心的目标,不然,生活就会不止眼前的忙碌,还有未来的迷茫。
02 让他苦
多少人相信那句至理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呢?这是一句在学生时代经常被父母教育的一句话,我曾对此深信不疑。走入社会后,渐渐的觉得这句话有失偏颇,吃得苦中苦,并不一定会成为人上人,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运气反而决定了成败。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苦旅,没有人说自己不辛苦的,但吃苦也是要看怎么吃,该不该吃,吃的值不值。无意义的苦吃多了只会让人身心俱疲,过度内耗,结果只是站在原地打转。
西方世界曾有一个名词叫“working poor”,翻译过来就是穷忙族。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死循环呢?作者张德芬把受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知和无明的苦,一种是有觉知的苦,穷忙族吃的大都是第一种苦。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于是,很多人想着做副业补贴家用,下班后去摆个摊,开个车都会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干一天是一天,和上班无异,都是在一次性出售时间换取报酬,只要不干就没有收入,可这些体力的苦,不过是最低级的吃苦,人人可以吃。
而真正有价值的苦是一种逆天改命,翻转人生的苦。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就等着将来吃生活的苦。这句话对于张桂梅老师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一百多个女孩的命运通过读书得到了翻转,如果她们不读书,他们就得早早嫁人,相夫教子,一辈子走不出大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学习的苦就是一种有觉知的苦,读书帮助他们逆天改命,张桂梅老师也是她们一辈子的恩人。
苦谁都会吃,但一定要吃高级的苦,什么是高级的苦?就是深度思考之苦和个人精进以及自我提升之苦。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许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思考,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做到了“。 思考是一件很费心力和脑力的事,有时候还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于是很多人会放弃思考,专注于吃低级的苦,遭低级的罪。但殊不知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不去思考,只是做事的人,成就注定有限。
03 让他稳
现代社会被称为乌卡(UVCA)时代,即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我们本能的安全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越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我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就越渴望。
塔勒布在其著作《黑天鹅》中有过这么一段描述:当你寻求秩序时,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确定性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而塔勒布却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确定性的,经验有用,但最后击垮你的也是你习以为常的经验。
一只火鸡被屠夫喂养了1000天。这只火鸡根据屠夫每天按时投食、喂水的行为来判断,屠夫对它的爱是真实且与日俱增的。于是“屠夫爱火鸡”的信念开始根植在它的内心,但属于它的“感恩节”终于还是来了,这次屠夫并没有带来可口的食物,而是一把屠刀,火鸡之前的推论全部被推翻,成为了感恩节当天的牺牲品。
罗振宇说:未来的我们,必须面对U盘化生存。也就是说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像U盘一样随时取用新知识,以应对新环境。上世纪那批响应改革开放浪潮,敢于下海经商的先驱者有不少成为了今天的企业家,这些人里不乏一些公职人员。
昨天看到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一小段采访,他说当时决定做生意的初衷就是想多赚点,因为要结婚,所以想买套房。他的火锅店一晚上的收入可以顶他一个月的工资,于是他毅然决定辞掉公职,开始创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火锅品牌——海底捞。
从来没有别人给的铁饭碗,真正的铁饭碗是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优化的,只有这样不断进化,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真正的反脆弱。
写在最后的话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正忙的不可开交,不妨想想忙碌的意义;如果你正在吃着生活低级的苦,不妨想想有没有更高级的苦可以吃;如果你正安于现状,不妨想想十年后的样子,还会是这么安稳吗?愿往后余生,你我皆能忙出个样,苦出个头,活出自己的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