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芒格使我从大猩猩进化到人类”。这是我今天开笔一分钟前看到的巴菲特的感言。其实两天前我并不知道查理·芒格这位世界上超级大咖和全球伟人是何许人也。我犹如一个大猩猩,甚至连大猩猩都不如。
这种感慨和女儿的感慨异曲同工,女儿听了我这几天通过学习给她讲述的哈佛图书馆、哈佛舍友匹配、马斯克儿子们星球学校学习内容以及“奇点”学校培养人才理念等等等等的故事,女儿很忧虑的感慨,比起那些优秀的人、比起大城市里的孩子,在边远的小城市里的她们这一批孩子们是有多“智”(智障的智)呢!
我笑着说“谁说不是呢,他们看我们就如你们同学看某某女同学(体育课上女儿一跳远只能跳一米三的女同学)一样“智”呢。(这是我和女儿的玩笑话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
其实我也和女儿感慨道“为什么我的学生年代没有接触到这样深刻的课程和深邃的思想?为什么到这个年纪才好像真开了眼睛?”
感慨不多说,还是记录今天的学习收获吧。今天学习的主题是《孩子说学习枯燥无趣,作为父母如何去引导?我们如何引入一些游戏化的元素?》用一句话概括老师们的思想就是“家长改变过去威权,以开放心态和信任相信孩子向上向善。在以上信念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游戏化的思维技巧方法去引导孩子。”
说实话由于我的局限我没有GET到多么深入的点,我又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找到孩子在科技时代的GPS》这一篇里仔细阅读着一些话: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件事上,工具和价值观我们都知道了,但在方法论上,核心到底是什么?普通父母日常又能做些什么呢?'这是个好问题。我把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归纳为3种能力,简称GPS。游戏化学习能力(Gamification)哲思能力(Philosophy)、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未来10年、20年,不管科技如何进步,只要不断提升以上3种能力,孩子都能'跑赢大盘',并且赢在未来。”
“游戏化学习势不可挡。孩子天生爱玩游戏。有人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有人则'顺势而为',研究如何将游戏化的机制引入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兴趣和才能没有被激发,不是因为他们'不行',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或不敢尝试新的激发方式。”
“马斯克说,教育应该'尽可能的有趣和刺激',如果从电子游戏的角度思考教育,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如果孩子们能超级沉迷于电子游戏,那么他们也就有办法超级沉迷于学习。”
“和'为什么要上学/学习'这种在现实世界中讲不清、道不明的目标不同,任何人,特别是孩子,在游戏世界里都能够找到明确的目的甚至意义。最重要的是,这些目标、获得感和意义都是孩子认可的,否则他们就不会持续地玩游戏了。所以,我给广大父母的第一个建议是,无论学科学习还是兴趣发展,无论线上学习还是随着VR/AR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游戏化学习将会更加受到'10后''15后'的青睐,并且可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参与其中。”
总之,上面新颖的观点,暴击着我的头脑。当大人们苦苦逼着孩子去学习文化知识而其成绩堪忧时,当孩子们无师自通痴迷在游戏世界里“荒废学业”时,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拉锯战背后其实是没有认清游戏的逻辑。
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课才知道,每一款游戏都是基于对人性进行深入和精准研究之后才开发出来的,正是顺应人性才使得游戏备受欢迎。
游戏化学习和游戏化思维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还需我日后一点点的学习和积累,但游戏化生活却是我陪伴两个女儿过程中立竿见影就能运用起来的。举两个例子:
一是,“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游戏。小女儿两岁半,在拿筷子和勺子这种吃饭技能还没有娴熟之时宁可弄得满身满脸自己吃也拒绝任何人投喂。现在等这种技能掌握的很好的时候就开始不好好吃饭了。每次吃饭特别愁人,围着桌子到处跑。我最近突发奇想和她玩起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游戏。每次她跑到我跟前,我就用腿挡着桌子对她说“你对妈妈说阿里巴巴芝麻开门,妈妈就给你把'门'打开了哦!”。小家伙一下子来了兴趣,她一遍遍地围着桌子跑起来,一遍遍对我说着“阿里巴巴芝麻开门”,我给她开门的时候,顺势喂她一口饭,这样轻轻松松饭也吃了玩得还很带劲。
二是,“筷子捉迷藏”的引导。一天早上拿着筷子吃饭的小女儿跑到卧室来看我收拾东西,一眨眼的功夫,等她回到餐桌上吃饭时发现少了一根筷子,她一下子把手里握着的那一只筷子扔到地上情绪爆发,大声哭嚷起来“我的筷筷呢?我的筷筷不见了!”。我走到她跟前,拉着她的小手说“宝贝,别着急,筷筷一定是藏在了某个地方和咱们捉迷藏呢,妈妈跟你一块找一找好不好?”一听说筷子在捉迷藏,小女儿立马停止了哭嚷,跟我东看看西瞧瞧地找了起来。到最后筷子还是没找着,我对她说“这个筷子一定藏起来不想让咱们找呢,咱们换一双筷子好不好。”小女儿欣然点头应允。这要是平时她非拿她专属筷子吃饭的倔劲儿,非得大哭一场才行。等过了两天,小女儿在卧室门背后找到那根跟她捉迷藏的筷子时,满满的成就感和高兴劲洋溢在小脸上,并且还手舞足蹈得特别兴奋。
想起这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跟我今天听的课很契合呢。
今天课上,叶壮老师扎心地揭露了我们这一代父母在教育引领孩子方面所面临的困惑、焦虑和手足无措。他说我们是一代没有被父母善待过的人,我们是在父母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和放养式地养育之下长大成人的。当我们这些没被父母善待过的父母怎么可能和懂得真正去善待我们的孩子呢?于是我们不自觉地沿用父母的野蛮方式或用我们自认为对的但是不遵循孩子天性甚至是不遵循人性的方式教育着我们的孩子,所以孩子们拧巴,我们也难受,种种教育和陪伴中父母和孩子的冲突现状让社会中出现了太多抑郁、心理疾病以及自残自杀的孩子。
这种观点真是醍醐灌顶,我们这代父母需要尽早睁开眼睛,需要自知与觉醒,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
大师们说“会学习的家庭更优秀,会玩游戏的家庭更幸福!”,像大猩猩的我在学会用游戏化的思维去和孩子相处和学习这条道路上还很任重而道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