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禅师给了一个门徒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
禅师特意嘱咐门徒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多问一些人,然后回来告诉我,它在蔬菜市场上能卖多少钱。”
门徒到了菜市场,有的人对石头出了价,但最多也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门徒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禅师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也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
门徒从黄金市场回来后,非常高兴,说:“太不可思议了,有的人乐意出到1000块钱。”禅师平静地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
门徒继而又去了珠宝商那里,让门徒大吃一惊的是,竟然有人愿意出价5万块,门徒谨遵禅师的教导,没有卖掉石头,后来,人们争着叫价,直到价格飙升到50万元时,门徒出售了石头。
门徒回来后,禅师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你明白了,石头到底以什么价位出售,关键在于你是否有鉴赏力。如果你不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可能以较高的价钱出售。”
当然可以猜想得出,禅师给予门徒的石头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否则这样的故事就有些天方夜谭了。虽然以50万的价格购买一块石头,看似非常不理性,但这也说明,高价对于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的唆使性。
这一故事反映了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效应——凡勃伦效应。
在一般人看来,商品价格越低廉越好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身上存在着这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所提出,因而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它反映了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目的通常并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是为了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社会心理。由于拥有一些特殊商品更能产生炫耀性的效果,如收藏名画、艺术品凸显品味的不同凡响,购买奢侈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等。一般而言,这类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促使消费者购买它们。通常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炫耀性消费的趋势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一个晚会上,一位妇女正在大肆夸耀自己的富有:“我经常用温水清洗我的钻石,用红葡萄酒清洗我的红宝石,用白兰地清洗我的绿宝石,用鲜牛奶清洗我的蓝宝石,你呢?”她问坐在旁边的一位老妇人。“噢!我根本就不洗它们。”老妇人答道,“一旦它们稍微沾上了些灰尘,我就随手扔掉了。”
人们普遍具有炫耀的心理,这种心理让商人伺机发财,他们为商品制定了令人咋舌的价格,反而会使一些人对商品产生强烈的拥有欲。
很多富商名流们频频亮相拍卖市场。他们在拍卖会上一掷千金,一幅画作动辄以上千万美元的价位成交,在普通大众看来,这种行为非常不理性。然而这种非理性行为正是来源于购买者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因为凡·高、雷诺阿、毕加索这些名字已经成为财富和品位的象征,富商名流们往往通过拥有名家的作品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
与重金购买艺术品一样,富商们在媒体上公开征婚的目的也通常并非为了如愿以偿地找到配偶,因为很少有富商通过高调征婚而寻找到真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富商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按照男权主义的逻辑,女人通常被视为男人的附庸,等同于男人的财产,能够拥有才貌双全的女子自然也是男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所谓“抱得美人归”,与其说是真爱与共,还不如说是富商的另一宗炫耀性消费。
千万不要认为富商不吝一掷千金高调征婚是为了真爱,那只不过是炫富心理在作怪,不过是要通过如此作法来满足他们的征服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