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九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养生思想,这就是“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他认为人在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生病;在有病的时候,要重视治病。老子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具有超越时代的科学性,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养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自然规律,他又指出“生生之厚”是一种养生误区,过度养生的“妄动”,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不知道为什么生病,也是一种毛病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了却不自以知道,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有毛病了。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他病当成病。正因为把病当成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人生一辈子,不可能不生病。但圣人很少生病,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圣人警惕疾病,能够认真地对付疾病,没病的时候重视防病,有病了重视治病,从而能够及时地消解疾病。
圣人为什么会重视疾病?因为圣人不仅有很高的智慧,也有很多健康方面的知识。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健康知识不能普及,一般的人对于防病治病知之甚少。
所以老子认为,要想少生病或不生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他把“不知知”,没有健康知识,也看成是缺点,是一种愚蠢、昏昧的毛病,许多人生病就是由于无知,甚至是死于无知。所以老子强调,要警惕并纠正以“不知”为“知”,不懂装懂的坏毛病,既要有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要像圣人那样重视疾病的预防,重视疾病的治病,以至于“不病”或者少生病。
二、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消解病患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四章中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握,没有迹象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处理好,要在祸害没发生前就控制住。老子的这一则智慧,对于中国医学来说,就是治未病,治无病之病,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及时消解,不使其发展。
《黄帝内经》里就有这样深刻的阐述,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与老子所说的圣人“治未病”、“治未乱”是完全相通的,是一种敏察几微的智慧。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潜伏之时就根除它,圣人总能在隐患的萌芽状态就去治理它,所以能够做到“无病”、“无患”。圣人和良医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们能领悟老子的智慧,“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问过名医扁鹊:你们家三兄弟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文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乡里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病人痛苦万分之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扁鹊说的这段话,印证了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理念的科学性。对于疾病,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先控制。因为早发现、早医治,病人可以少化钱、少受痛苦,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如果等到病情恶化再来医治,付出的代价就要大的多,甚至无法治愈。
三、过度养生,适得其反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章中说:“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有的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由于妄动而非正常死亡了,这类人占了十分之三的比例,到底是什么原因?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养生过于丰厚所造成的。
人的身体需要适当进补,如果进补过度了,像老子所说的“生生之厚”,那么就会适得其反。姚淦铭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分析了袁世凯进补却又过早死亡的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后,又企图恢复封建帝制,自己当皇帝。他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因此每天都要进补,到56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落千丈,他黯然感叹地说:“我的身体不行了,参茸补品不能接受了。”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益生曰祥。”这个“祥”指的是灾祸,意思是养生过了头,就是一种灾祸。按理说,袁世凯从小身体强壮,后来又进了军队历练,他是个职业军人,身体情况应该是不错的,但是58岁就去世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进补。
袁世凯从二十五六岁起就天天吃补品,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史料有记载:“十时左右,进鹿茸一盖碗。十一时许,进人参一杯。中午十二时午餐。下午点心为西餐,然后服自制活络丹、海狗肾。”他一天就要吃这么多的补品,谁也消受不了。由于过分地补血强身,导致袁世凯经常牙痛,大便秘结,以致每隔两三天就要请中医诊治或灌肠。当然,造成他过早去世的原因,还有其他的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五章中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正因为不追求厚生,反倒胜过了那些追求“生生”、“厚生”的贵生者了。老子就是在研究天道、地道、人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悟通了这个道理。他主张“恬淡为上”,反对“生生之厚”,因为这是一个养生的误区,是违反生命科学的。
为什么历史上的封建帝王,长寿的很少呢?许多人就是同袁世凯一样“生生之厚”,进补过头了。再看广西巴马的那些百岁老人,一生都没有吃过补品,却能够健康长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养生误区,过分养生、过分进补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子养生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科学,违反自然规律,违反医学常识和生命科学的养生进补,不仅不能使人健康长寿,而且会破坏人体自身的平衡,破坏阴阳的和合,导致产生疾病和非正常的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