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弗兰肯斯坦到Robot到微软小冰

从弗兰肯斯坦到Robot到微软小冰

作者: 六十从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07:25 被阅读0次


在人类历史上,为制造生命,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无不绞尽脑汁。总结起来,人类经历了从最初的碳基生命即复制自己之路,到后来的硅基生命之路的各种尝试。

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称之为《科学怪人》)。这是一个通过闪电让死尸复活的故事。让死尸复活,这显然不失为一条创造生命的捷径。不止是小说家,许多科学家也为这个想法发狂并做出了艰苦努力。可惜,成功的只有玛丽•雪莱。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知道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那么沿着这条道路复制生命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里去?人一出生,就面临这样的生命起源困惑。关于生命起源有各种猜想:

生命起源之神创论、生命起源之自然发生说、生命起源之宇宙生命说、生命起源之灾变论、生命起源之均变论、生命起源之化学起源说、等等。

在生命起源问题上,化学进化论目前为多数人所接受。该学说的思想类似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该学说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体: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细胞,既原细胞(protocell)。 这个学说起初也被称为“原始汤”(primodial soup)生命起源假说,由奥巴林和霍尔丹提出。

根据化学进化论,我们可以模仿生命诞生时的环境,重走一遍生命起源之路。

米勒实验(Miller’s simulated experiment)是一个简单而影响深远的实验。该实验通过模仿生命诞生时的环境证明确实可以产生氨基酸等构成碳基生命的人类大分子。

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S.L.米勒,在其导师H.C.尤里指导下,进行了模拟原始大气条件(如雷鸣闪电)的实验,并由一些无机混合物得到了20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中就包含生物蛋白质所特有的含有的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这样的实验结果对科学家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本质。米勒的实验在当时很有创新性,不仅启发人们沿着化学进化这一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启发人们去探索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人类的硅基生命之路貌似简单,就是给机器装上一颗“人心”,从而使“机器人”变成人。

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Karel Capek)制作了剧本R.U.R.(罗森的通用机器人),首次提出“机器人”(Robot)的概念。

一些参考文献认为术语“机器人”源自捷克语词语“robota”,意思是“工作”,而另一些参考文献则指出robota实际上意味着“强迫工人”或“奴隶”。似乎后一种观点更符合卡佩克当初的本意,因为他剧本中的机器人最终背叛了人类并试图消灭人类。

还有文献说,“robota”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指一个人并非完全自愿的或者无趣的工作等等。这里我们将其忽略,因为对这个概念的深究并无特别意义。

实际上,长期以来,机器人专指一种机器,它们专门用来替代人从事危险的或者简单重复、无聊的工作。说他们是人一点也不准确,因为它们只知道机械执行人类的指令并完成简单重复的动作。同人相比,它们缺心或“缺心眼”。为了让它们能够从事更复杂的工作,需要给它们安装一颗心。这颗心也称作芯片,实际上就是集成电路。由于集成电路是基于硅材料、特别是硅集成电路工艺制造的,这颗心也变成硅基的了。创作生命的进程开始走向硅基生命之路。

机器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可以是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有了心的机器,不管有形无形都成了机器人。

我们一般都是从手机认识的微软小冰,这个美女机器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2018年7月26日,微软发布第六代微软小冰,它在交互方式上进一步升级,并融合了多感官交互。与此同时小冰也由最初的聊天机器人走入更多的应用场景,从大家熟悉的主持节目、唱歌、讲故事、写诗,到新闻评论、金融、智能家居、手机等,都有小冰的身影。从当初的用于劳动的机器人到现在的微软小冰,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进步。

相关文章

  • 从弗兰肯斯坦到Robot到微软小冰

    在人类历史上,为制造生命,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无不绞尽脑汁。总结起来,人类经历了从最初的碳基生命即复制自己之路,到...

  • 【读书心得】弗兰肯斯坦:人性中的善与恶

    最初了解到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是通过电影《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根据弗兰肯斯坦改编的各种影视作品有很多,而这部电影算...

  • 从《弗兰肯斯坦》到《黑客帝国》

    1818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1848 埃德加·爱伦·坡《我发现了!》 1865 儒勒·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

  • 那个要做首个换头手术的匿名中国人,是生还是会死?

    现实生活中的弗兰肯斯坦 对于塞尔吉奥·卡纳维洛(Sergio Canavero)来说,“弗兰肯斯坦”是科学的灵感。...

  • 弗兰肯斯坦

    在19世纪,这样的剧情是一种创想,而现在看来,却少了很多震撼。但能有如今丰腴的科幻小说世界,玛丽却是不折不扣的奠基...

  • 弗兰肯斯坦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弗兰肯斯坦》,有一部小说也叫《弗兰肯斯坦》,不知道小说是怎么样的。先说说电影吧,剧情还是比...

  • 弗兰肯斯坦

    今天花了两小时,把《弗兰肯斯坦》看了三分之二,因为要出门,中断了阅读。 很难想象,在18世纪的英国,玛丽·雪莱的思...

  • 弗兰肯斯坦

    (来源网络非原厂出品) 他正在去北极探险的旅途中。他写信告诉姐姐他特别渴望能有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在第四封信中,他...

  • 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2019读

    文 | Dove 《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出版于1818年,距今已经两百零一年。 《弗兰肯斯坦》还有一个很...

  • 生死界限——弗兰肯斯坦

    关于《弗兰肯斯坦》 全名《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其它译名有《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是英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弗兰肯斯坦到Robot到微软小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fw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