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去高校讲课的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周老师。他曾是企业高管、独立咨询人,现在在运营一家培训公司,给高校、企业等做软实力提升。
那天中午,我和周老师在食堂用了一顿简餐,我却感到那顿午餐,十分丰盛。
在我谈到工作、生活中,有时候遇到一些冲突,不知道如何处理时,周老师说,凡事别光看,是什么,多想想为什么。
比如有人吵起来了,他破口大骂,你看到后直接会想——他怎么这么狠毒,怎么能这么骂我?于是自己气的咬牙切齿,脸红脖子粗。
但是,如果此时,你能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到底是你做错了,还是他误解了,甚至只是他个人修养不够高?这个时候,你就能冷静下来,不被事情的表象裹挟着走。甚至已经就盘算出来,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据说这个世界上,在同一时间段里,和你能成为知音投缘的,一般不超过7个,最多不会超过14个。那么这其他的芸芸众生,你不喜欢的、不喜欢你的,简直多的不值一提,发生点冲突、误会,是不是很正常呢?
我这两年开始做培训的,周围也有人拆台,甚至是诋毁。起初,我也是生气过,但想明白之后,我心里开始有些怜悯他们,有时间精力为自己多做点事情不好吗,何必损人不利已。同时我也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别光看是什么,多想想为什么——听起来很没什么用,被周老师娓娓道来的一席话,顿时生动了起来。细细回味,果真如此。
没过几天,好友小秋跟我吐槽,她的组长给她建议抑或是意见:公司培训课的时候,不能坐在那里干听,要努力思考、积极举手、多多发问。小秋气得跳脚:我工作这么多年,上个培训课,还用你来教?还举手发问,你当我是小学生?
小秋的微信里充满了沮丧,而我眼前一亮,觉得刚学的一招,顿时有了实操的机会:
别光看是什么,多想想为什么。
你的组长一没闪亮的教育背景、而没过硬的技术背景,能混到今天组长这个位置,她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些积极向上、及时相应等这些行为。
且不论她的言论是否正确,但她的脑子里就这些东西啊。你让她给你讲厚积薄发的东西,她也讲不出来啊。
我倒不觉得她是在为难你。甚至我觉得她是在真心真意地为你好,把自己行为认知里觉得对的一切,都告诉了你。但可惜,你俩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人,你有自己的选择。
听完了这些,小秋回,你说的很对啊,嗯,有道理,想想确实是这样……她这么说,我也只当听听就好。
为好友解决了情绪上的问题,我自己也有了成就感。
最近,我们服务的产品在线上出了点问题,美国客户焦灼不安,我一大清早的就收到各种质疑、责难的邮件。我们重现的问题、将问题分类、总结、定位、修复、验证……在客户上班前就恢复生产。客户在微信里终于说了句:Great!Thank you!
但在这个Thank You之前,他挑衅的邮件里对我用了“UGH!!!”。
十余年的商务场合,我从未见过如此不礼貌的言辞,还来自于一个副总裁级别的纽约人。
这背后是什么呢?
可能是线上出问题,他也被他的领导诘难了吧。
可能是他本身修养不高,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乱了分寸。
记得他在交付阶段,就不顾各种code freeze的时点,一直加需求,到上线的前一天晚上,开发还调试到晚上十点多。不知该用言而无信,还是贪得无厌来形容。
想到此,我开始怜悯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