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夏收的那些事(八)

夏收的那些事(八)

作者: 孙学忠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22:39 被阅读0次

    许多地方麦子割倒以后,用麦子捆麦子的方式捆成小把,这样一来就方便运输了。我们这里是用“要子”捆麦子的,所谓要子就是用芨芨草编织的一种草绳,用之前先放在水里浸泡使其变得柔软,要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捆麦子这样的工作一般都是年纪大一些的人来承担,他们一般经验丰富,捆得瓷实捆得结实不容易散开。通常是把要子平放在地上,然后把麦子抱过来放在要子上面,麦子码放的高度和腰同齐。然后两只手握住要子的两头,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膝盖用力向下压的同时两手迅速拉紧打结,一个麦捆就完成了。

    说起来是个简单的过程,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一个麦捆一人环抱不过来,力气小的人要搬动也很费力。捆好的的麦捆必须尽快运送到打麦场上,不然的话单是老鼠和各种鸟禽就会消耗掉不少。如果再被雨淋了,就会腐烂或者出芽。

    往打麦场上运送麦捆基本上都是人力拉着架子车,很少用畜力,我想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安全考虑吧。一辆架子车上码放二三十捆麦子,人力拉车上下坡和弯道都会格外小心,畜力拉车容易翻车造成损失。

    麦捆运至打麦场,被码放成十几二十米高的麦垛,麦垛一般呈长方形,不同于有些地方是剁成圆柱形的。那时候各个生产队的打麦场的麦垛都很壮观,好像是矗立着的一座座金山。

    所有麦子收割完毕,陆续运送到打麦场,夏收工作算是结束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打场,在没有机器的年代,打场时间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有时候延续到了秋收时节。

    七十年代末,各个生产队划分了作业组,对分配方式做了调整,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作业组的形式存在了三四年时间,又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村组织结构和农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种粮食还是经济作物都有自己安排。自此以后站在条田的一头,再也看不到一眼望不到头的金黄麦浪翻滚。从田间车道上走过,入眼便是小麦,玉米,棉花,胡麻,洋葱……一块块田地随着季节变换,就像染了不同颜色的豆腐块,又像是一幅水彩画。

    麦黄时节再也看不到浩浩荡荡的割麦大军协同作战,齐头并进挥汗如雨的场面。一路走过,你不时会看到一两个分散在不同地方默默劳作的农人,没有人分享他们的感受,一把镰刀收割丰收的同时也在收割着孤独。

    播种机收割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颠覆了几千年的农耕传统,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随着打工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镰刀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许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才没看到它的身影。

    (明天结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收的那些事(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gr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