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未来简史》: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之后,人类将何去何从?

《未来简史》: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之后,人类将何去何从?

作者: 宋子临 | 来源:发表于2025-01-16 16:52 被阅读0次

OpenAI开发的ChatGPT仅发布两个月,就积累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

然而,距ChatGPT推出还不到半年,包括马斯克在内的上千科技大佬发出公开信,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

斯坦福大学教授科辛斯基在推特上疾呼:“我担心我们无法持久地遏制住AI。”

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也预言:“AI消灭人类并非空谈。”

为什么他们如此坚信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的巨大破坏力?

站在人类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前窥见未来?

《未来简史》从人类的起源开始,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再划分和重新解读,对于未来的走向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洞见,被誉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一探未来。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一个精瘦的、不吃肉蛋奶的严格素食者,每天坚持两小时的冥想。他是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也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国际畅销书“简史三部曲”。

《未来简史》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

尤瓦尔在序言中指出,我们人类已经解决了三大旷世难题:饥荒、瘟疫和战争,继而在未来面临着三个新的目标:幸福、永生和神性

我们不禁要思考,

为什么智人能够从饥荒、瘟疫和战争中跳脱出来?

为什么智人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为什么智人能够追求幸福、永生和神性?

智人与其他生物相比,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01 智人征服世界

七万年前,认知革命让我们的祖先——智人开始谈论存在于想象中的事务,

一系列虚构的故事把形形色色的智人凝聚在一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目标,

从而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协作。

五千年前,

文字和金钱的发明,使人类突破了大脑处理数据的极限,

国家和宗教等更多虚构的概念得以诞生,更大规模的协作也随之产生。

而动物是不存在这么多大规模协作的。

事实上,动物只活在主观现实(如恐惧、喜悦和欲望)和客观现实(如树木、河流和岩石)这双重现实中,我们人类则活在主观、客观和虚构这三重现实中,

正是各种各样的虚构故事,让智人能组织成巨大的合作系统,其能力远远超过个体或小群体,这就是智人主宰世界的根本原因。

02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我们都相信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希望自己的牺牲不只是为了大脑中的各种空想。

于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罗马的耶稣、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东的穆罕默德、中国的孔孟老庄,都编织出了各自的故事体系。

当故事体系编成的那一刻,意义也就随之诞生了。

比如孔子认为,一个人活着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宣扬“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

确立人生理想和人生志向,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随着科学这一工具的发展,欧洲人首先发现了自己故事网络的漏洞:

“上帝”好像是虚构的;

《圣经》里的一些神迹,如点石成金、变水为酒、死而复生等等,无法在实验室里复现,更没有现实依据;

信教不一定能解决饥饿,但是化肥却可以;

信教未必能治好霍乱,但是抗生素却能做到。

科学这一套真的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其受众越来越多,质疑原有故事网络的声音也就越来越有力。

经过科学这一质疑,各个地区原有的思想流派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没有上帝了,我们还怎么活?”

于是乎,就有人指出了,神灵和圣人都不可信,我不需要他们教我怎么做,我不需要各种教条的束缚,我就是我,我的个人的内心体验就是这个世界的意义。

“追随自己的心,追随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别小看这短短的几行字,这可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甚至连人类社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因爱而婚;

从皇权至上、上帝至上,到选民至上;

从崇尚经典、权威,到鼓励独立思考;

从教堂庄严宏伟的壁画,到“小便池绘画”也是艺术。

以上种种,人文主义思想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然而,

就像基督教统治下呐喊“上帝已死”的尼采,作者尤瓦尔

也在人文主义兴盛下高呼“人文主义将死”。

03 智人失去控制

前边聊到,是科技给了统治欧洲数千年的基督教以沉痛一击,使人们推翻了皇权和上帝,迎来了人文主义。既然科技能推翻旧的故事网络,那它能不能推翻人文主义这一套新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

首先,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理论有三个前提:

1.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我自己内部有一个清晰、单一的内在声音,这是真正的自我;

2.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

3.根据前两个假设,我能够觉察到别人所无法触达的深层意识。只有我能够进入自己内心的自由空间、听到自己真实自我的私语。

因此,我不该相信其他任何人为我做出的选择,因为没有人能比我更了解“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

所以,选民总是能做出最好的选择,顾客永远是对的,而且情人眼里永远出西施。

但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他们同样针锋相对的发现了:

1.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诸多算法的组合,并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纯粹意义上的自我。

2.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而是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的结果。

3.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子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

只要开发出这样的算法,重点就不再是选民、顾客和情人,而是算法,

算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算法永远是对的,算法觉得美,就是美。

随着外部算法的升级,人工智能对我们的了解程度会比我们自身还要高。

Facebook能通过用户平时在脸谱网上对网页、图片、影片的点赞记录,精准预测出他的性格,准确度甚至高于该用户的朋友、配偶甚至是父母。

AI通过监测你与潜在配偶相处过程中每秒的心跳、血压或血糖值变化,预测你们适不适合在一起,通过监测血压、多巴胺分泌量来告诉你这时候适不适合许下承诺或是签署任何合同……

简而言之,

人文主义提倡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许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反而往往是外部算法通过数据把我们揣摩得一清二楚。

在追求幸福、永生和神性的途中,我们必然需要更精准的外部算法的参与,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把自己的部分决策权让渡给了算法。

既然决定是由外部算法帮你做的,外部算法比你更懂你,你又何谈自由、何谈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于是,人文主义也就不攻自破了。

尤瓦尔不止预测人文主义正在崩塌,还开了一个超级大的脑洞:

既然生物就是算法,在过去,人类凭借着比其它生物更为先进的算法征服了世界,

那么将来,如果人工智能比人类的算法还要先进,那征服世界的为什么不能是人工智能呢?

万一哪天AI的认知水平远远在我们之上,他们对待我们会不会跟我们对待其他动物一样呢?我们会关心生活在栅栏中牲畜的民主自由吗?

写在最后

在全书的结尾,尤瓦尔邀请我们继续关注三个大问题,这三个问题涉及全书的基本假设,你也可以试着思考一下: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和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更有价值?

3、如果那些没有意识、但有着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往期精选:

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微习惯

阅读 | 90%的人都忽略的2大选书思维,加速认知升级

《断舍离》拆解|你有多久没感受过绝对的清爽了

想要让房间快速清爽?三步快速搞定!

《断舍离》拆解|常见的四个误解

投稿作者

润钦,精神南京人

爱好旅游,立志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简史》: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之后,人类将何去何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hg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