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生,有顺境有逆境,有出世有入世,有真实有虚幻,有济世救民,有山水自然,也有生死之间的了悟。在动荡的人生际遇中,儒释道在苏轼的身上交汇融合。
所以再多贬谪,苏轼也总是天趣洋溢、生机浩荡。无论是什么样的困境,他也总可以超然旷达、圆满自足。
吾辈楷模,当以古人为楷,师法古人长,补己短,近忧去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遇鸡毛蒜皮之小事,则心乱神驰,冼足披发,日夜忧惧,甚者,则群鬼魅生,俗迷信起,乱入者众,更有以头抢地,啜泣长夜,忡忡如焚,与古人儒释道之大成者比,此为学识浅而欲望高,能力小而奢求多之过。
今讯息之发达,商旅之畅通,史无前例,四海八荒,百艺之术,精工巨匠,皆如友在侧,何不用之学之?
然,世间百千游玩乐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骄奢淫逸之术糜烂于道途,迷失者慎众,十之八九有余。怅然清流者仅存一二三。
遇髙仕而求学,皆心畅快而艺可传,并无藏意,相互交流,切磋琢磨,幸甚至哉。社会历史之客观背景备矣,只差主观之吃苦耐劳心气。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须及春,这些哀歌之慨叹,靡靡啃噬堅志,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人生须甚防者,乃一己。
一己私欲旺,则百业皆废,百艺皆殆。亦应饱诗书,也需及时自检,提防己之觊觎之心,觊觎物欲,觊觎名利。时时清扫思想之杂尘,饱有低调不卑亢之髙仕清心,方可矢志不渝。方可气自华而心境安。苏轼之高,在于非避世于野,坐朝论道,却亦饱有清高之见,随有诟病,然世上无完人。
想五十知天命,不多求,养心性,品高阶,多行走,阔眼界,少闲言,更不因不可抗拒之事而忧惧,烂事污人不可多涉,敬而远之,且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千百年风尘过,几人可螳臂当车力挽狂澜?
夕时求,珍视时光,尽享天伦,如不遂人愿,则今可以自我修养,此是人生之大计,也仿族之楷模,人生之快事。
世界喧嚣于我们,可仿佛古人大隐。入仕出仕,奈何我心?
心不动则幡不动,仁者心动。或许此乃六祖至高指点。
清晨感悟于此,惜时早课。不可说。善哉善哉,妙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