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建模中构建生命活动整体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课例
1 教学设计理念
《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基于此,本课在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构建水从外界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里经过的途径、再从植物体里出来的系统模型,并与同学分享交流,将系统模型修正得更合理一些。在这样的自我构建、交流、修正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构建了生命活动的整体观,也提高了学生处理科学信息、交流、合作等能力。
2 教学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本章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编排的,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外,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知道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从而理解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本节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2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通过上一节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现象,而且很多同学都有种植植物需要浇水等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
能力储备:七年级学生是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及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能力也有所加强,这些都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和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2.3 教学目标设计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了解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模型建构绘制水从外界进入植物体,经过植物体,最后从叶片气孔出来所经过的路径,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构建生命系统观;
5、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2.3.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通过模型建构绘制水从外界进入植物体,经过植物体,最后从叶片气孔出来所经过的路径,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构建生命系统观;
难点:通过模型建构绘制水从外界进入植物体,经过植物体,最后从叶片气孔出来所经过的路径,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构建生命系统观;
3 课堂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观察到的气孔、导管和蒸腾作用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我构建生命系统模型,再展示交流修正,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科学概念,最后用智慧教室IRS反馈器来答题,直观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老师可以针对性地讲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3.2.1 由回顾上节课的实验导入
(1) 展示图片:玉米蒸腾作用大量失水、叶片吐水,上节课的观察叶下表皮细胞、茎横切、蒸腾作用现象的实验图片。 弄明白实验中所看到的气孔的位置
(2)
3.2.2构建系统模型
指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构建水从外界进入植物体内,再从植物体叶片出来的路径,以及如何参与水循环。构建系统模型,并运用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起交流,并进行修正。
3.2.3实际运用
用题目来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4.2 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中所看到的图像不一定都知道是什么,通过拍照到屏幕上讲解,并在他们显微镜下看到图片中进行标注,学生能真正明白气孔在哪里,气孔的构成,开和闭的气孔是什么状态。
投影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有利于学生将自己自主学习所构建的系统模型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为建模的交流、修正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学生建立生命系统概念和交流、表达等高阶能力。
用智慧教室IRS反馈器来答题,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讲解知识点。
通过互动白板、智慧教学,学生们实现了真正的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