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组0131士博21天作业#裂变增长实验室#

作者: 士博_8c8c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20:51 被阅读8次

《认知方法论》

去年看过一篇关于创业的非常棒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兼CEO傅盛,整篇文章看完后,可以说作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真是令我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它对大部分想要创业的和正在创业的人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收入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长。

今天我们讲的不是某种技能,也不是某个学了就能快速让你赚钱的方法。我讲的是我的小故事,和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我相信,是思想决定的行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提高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

在开课之前,首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张士博,来自辽宁,现在在湖南长沙。之前从事十几年手机通讯行业,现在在做实体店营销知识付费与用户增长。

在2000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当时手机行业刚刚兴起,看到移动通讯行业的前景光明,自己又特别喜欢从事这个行业,于是毕业后不久直接自己开了个手机通讯档口。

开始什么都不懂,也是慢慢摸索。那时候手机故障比现在多多了,卖出去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出故障了,厂家售后也不像现在这么完善。有的确实是人为造成的故障,顾客也认为是手机质量问题,要求店里做售后。厂家说人为造成的故障不在保修范围内,我又不会修。有个别顾客讲不通的,我就干脆自己掏钱到隔壁的店帮忙维修,修好了再给顾客。

由于服务比别的店好,生意也越来越好。同时自己通过实操,加上网上论坛学习,也慢慢学会了维修,这样售后服务更加及时。最重要的是童叟无欺,什么故障?需要换什么配件?都会实事求是的告诉顾客,从顾客角度帮他考虑,从来不会欺骗顾客,所以口碑也越来越好。有的老顾客,家附近有维修的不去,大老远的打车也要到我这里维修,图的就是一份信任与踏实。

后来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加上自己不断的专研,维修水平也越来越高。同行修不好的都拿到我这里来修。而且自己总结出来一套快速学习手机维修的理论方法。并开始招收手机维修学员,经过实践验证,在别的培训班学员需要四个月才能学会,在我这里1个月就可以学会,而且学完能够立刻独立开店。

当时手机通讯行业是朝阳行业,很多人都想进入这个行业。我在当地把这个进入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当时很多学员还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有的还是农村的,家庭条件有的还比较困难,家长就是想让孩子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有个赚钱的本事。我看到确实困难的学员,有的学费都直接免了。而且教的时候对这样的学员还特别照顾,希望他能早日学成,自己好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因为我小时候也是从苦日子过过,特别理解家长和孩子的处境和心情。

在开培训班期间,口碑爆棚,几乎10个人到我这来咨询的,9个人会决定在我这里学习。先后培养出几百位学员,现在在我们本地几乎每个通讯市场和乡镇都还有我的学员在经营着。

当时有人就和我说:你这学费又不高,还这么一心一意、毫无保留的教学员,大家都学会了,自己独立开店了,你这将来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但我不这么认为,你不教,还会有别人教;不到你这里学,还可以到别人那里学;不在这个城市学,还可以到外地学。技术不是一个人的,教一个人,结一段缘。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应只讲利益,更多的还应该是情谊。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我和他们很多人还保持着联系,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

记得大约是在2014年的时候,国内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而且很多人会转到网上购买,销量就不像原来那么好了,趋势下滑,想学修手机的人也不多了。有的手机档口就出现关门转行的了。这种情况下,我就有了危机感,边做生意边尝试新的行业。

这期间就做了一个本地分类信息号,就是在个人号朋友圈发本地便民信息广告那种,每天通过裂变加过来的好友有200多人,大概一个多月时间加到了7000多人(当时微信最多可以加到1万人),这时候微信整个更改规则,开始限制好友数量了。这个号就加到这些了。后来通过这个号收入了好几万元。也通过这个号做了很多次活动的启动量,帮了我很大的忙。从此我认识到了粉丝和流量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这一领域的学习。

后来在2015年,做第一个本地公众号,第一次即通过一场活动增粉6万

在2017年,参与并见证通过一个微信群的发布会收到300万现金

现在在实体店营销培训机构从事在线教育与知识付费用户增长,擅长实体店促销主张、引流主张、会员主张、充值主张的分析与优化。

我的微信个性签名是:正道,顺为,大道至简!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也是我对我自己当前阶段的领悟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方面

我们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时间都是一样的,当你专注某一件事时,就没有更多精力去专注另一件事。这就造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差别:你精通这个方面,他擅长那个领域。很多大咖其实也只是在某个擅长的领域内的某个点做出了成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未知领域,这称之为“认知局限”。大部分人习惯于在自己认知范围之内判断和做决定。我们要尝试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重构自己的思维模式。为什么要重构?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重构,你要用外在的东西改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否则我们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停留在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大三的学生找到一位投资人,说发明了一种自行车密码锁,问这位投资人愿不愿意投资?需要100万,可以给他30%股份。这位投资人说:“现在谁还会骑自行车啊?另外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学生创业多数是不靠谱的,所以我们不会投资的”。后来这帮人就是靠自行车锁起步,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了,这个项目叫ofo小黄车。而且在2016年9月26日,滴滴出行以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这位投资人后来是非常后悔,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我原来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错过了这么伟大的一个项目。

牛人也只能证明他们的过去是辉煌的,不代表对未来的预判他们就是正确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更要警惕自己犯两个错误:

一个叫路径依赖:我们会根据以往个人的经历经验,成长历程,根据自己走过的路,踩过的坑,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来判断这个项目可不可行、这个人能不能成功。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足够认知的话很容易犯错误。

另一个错误是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的项目,新的想法,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去了解,去学习。没办法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所以要对新的事物,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机会要抱着包容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去接受这些新事物,接受刚刚流行起来的新趋势。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放下自己对以往经验和经历的路径依赖。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而不是智商。技能的差别是可以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不可量化的。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认知的前提是要不断的保持“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就是假设自己不知道,是小白。要让自己处在一种不知道的无知状态,那种像海绵一样,开放吸收的状态。应该像小学生一样的虔诚和好奇,做到虚心若愚,求知若渴。如果不这样,即使正确的信息摆在眼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同样执行力也很重要,执行的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有想法要立刻转为行动,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合一。

要有一个对外求教的心态,不做井底之蛙。对外求教,是为了扩展你的视野,找到带路党。他们比你强不是他们比你聪明,而是有着你所不知道的认知。

要坚信大趋势,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业的领头人,他们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强,他们的认知不是现阶段的你能赶得上的。不理解,就执行,在执行中理解,在行动中形成认知。不要害怕失败,不肯尝试的本质是不敢面对所谓的失败。小步快跑,用不断试错的方式找到机会。不行动才是最糟糕的,只有行动才能证明真伪。坐而论道,没有意义。

而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定!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就是你和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当年的下海创业潮,股票红利期,以及近些年的房地产市场,很多人都经历过。在这些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人由于不同的认知做出了不同的决定,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拥有的资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脑海里的大图和你认知的能力,成功其实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做了正确的事。

管理的本质也是一种认知管理

这个时代,管理不是执行管理,不是组织结构管理,而是你比别人更理解一件事情。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要在脑海里有完整的认知框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脑海要有一些抽象的框架图。比如简单、差异化、跨界、大趋势,还有时代热点等等。脑海里不断要有这样的框架。看到一个点,就拿这个框架去套。

如何建立这种框架呢?

首先,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是认知体系的基础。用产品,抓细节,像用户一样思考问题。

其次,要有空杯心态,要去和市场上有实践经验的人多聊天。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多交流,多学习,这很重要。

其三,把所有掌握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以听报告的方式建立认知。

大的认知体系构建之后,具体问题是否有具体方法论作支撑?比如,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怎么办?对此,有两个好的方法:

一:学会逆向思考,如果花的时间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很多人忙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自己认为太多事情都很重要,什么事都放不下。怎么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本质是减少真正所谓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增加帮团队在关键点做决定和梳理目标的量。核心是转换思维,培养做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勤勉工作的能力,勤勉工作只是基础。假设一下,如果只花一半时间,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顺着这个方向想,很多事情就会不断按要求去划分优先级。

二:“战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的本质是分不清优先级

绝大部分人觉得战略的重心是“战”,其实是“忽略”。忽略就是能放弃什么?不敢忽略的本质就是分不清优先级,分清优先级的前提是认知清晰。你脑海里有一个格局,叫大趋势。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找到最关键的点,牢牢不放;不是最关键的点,先放一放。有时候,我们思维会有盲点。原因在于:视野不够宽,反思不够频。

人和人另一个大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格局

什么是老板?什么是员工?两者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迷恋具体情况,我在努力工作;一个是高低结合,我既能努力工作,又能不断腾出时间去反思,去判断,去拿到认知。而且清楚知道,低的目的是高。即我的每一个执行,本质上又在建立我的认知。

士博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是住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到我们村子东面的山上玩,我第一次站在山顶看到我们村子的全貌,每一座房子,每一条小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我可以清楚的寻找出我上学的那一整条路线,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我每天生活的地方。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不同,思考的东西也就会不一样。

古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看得更清楚,就要让自己跳出圈外看事情。

说了这么多,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基于一个综合情况而做出的一个精准判断。就是在复杂情况下,做了超出常人的不一样的判断。认知的产生是通过海量信息不断输入,再进行自我思维模式的训练,最后输出一个判断。

有一句话很流行:“道理听了无数,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为什么?  因为不同人面对信息,会有不同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像电视剧《天道》里面的人物一样,大家面对同样的一个局面,会有不同的判断,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假如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运算能力再强,没有足够的数据输入也不会有输出。要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足够高的反思频度,才会有足够的信息输出,也才会产生格局,做出正确判断。

“裂变增长实验室”正是给学员提供信息输入的机会,而同学间在微信群里互相交流,还有的线下见面探讨都是提高思维模式非常有效的方法。输入信息、交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自身现状,而是为了进一步成长,获得新能力,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即“认知升级”。

所谓成长,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位高权重,不来自于所谓的财富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一个单项技能。成长其实是来自于认知升级!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获取认知,以及不断的认知升级。认知深刻,判断准确,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你自己的行业内,谁最先做到“认知升级”,谁就能够脱颖而出!

好的,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祝大家都早日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谢!

“裂变增长实验室”正是给学员提供信息输入的机会,而同学间在微信群里互相交流,还有的线下见面探讨都是提高思维模式非常有效的方法。输入信息、交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自身现状,而是为了进一步成长,获得新能力,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即“认知升级”。

所谓成长,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位高权重,不来自于所谓的财富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一个单项技能。成长其实是来自于认知升级!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获取认知,以及不断的认知升级。认知深刻,判断准确,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你自己的行业内,谁最先做到“认知升级”,谁就能够脱颖而出!

好的,祝大家都早日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组0131士博21天作业#裂变增长实验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maoftx.html